首页 > 星座 > 星座知识 > 星座问答 > 芦笙节的干什么,中国贵州少数民族的节日有什么

芦笙节的干什么,中国贵州少数民族的节日有什么

来源:整理 时间:2023-07-22 01:59:52 编辑:运气王 手机版

1,中国贵州少数民族的节日有什么

你好!彝族 【火把节】 苗族【 芦笙节 姐妹节】别的都很常见 建议你参考http://wenwen.sogou.com/z/q802312911.htm我的回答你还满意吗~~

中国贵州少数民族的节日有什么

2,你还知道哪些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蒙古族的那达慕、傣族的泼水节、傈僳族的刀杆节、彝族的火把节、白族的三月街、哈尼族的扎勒特、藏族的酥油花灯节、景颇族的目脑纵歌、拉祜族的月亮节、苗族的花山节等等。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瑶族的“达努节”苗族的“芦笙节”白族的“三月街”傣族的“泼水节”京族的“哈节”毛南族的“庙节”蒙古族的“那达慕”纳西族的“火把节”彝族的“火把节”

你还知道哪些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3,芦笙节是什么节日

芦笙节是苗族地区最普遍的节日。 芦笙节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苗族人民的传统节日,约在农历9月27日举行,为期一周。相传,芦笙管是诸葛亮教苗族人民做的,所以他们又把芦笙管叫做孔明管。据文献记载,早在唐代西南地区就广泛流行吹芦笙了,芦笙节具有悠久的历史。 节日期间,男子穿对襟或右大襟短衣和长裤、头缠青布巾,腰束大带,手持芦笙、锁呐、铜鼓,涌向会场;姑娘们穿着绣有各色花纹、图案的衣裙,头缠青帕,腰束绣花彩带,佩带银饰,边说边笑跟随而来,人们伴随着芦笙的乐曲翩翩起舞。 苗族自古喜爱吹芦笙,善跳芦笙舞。黔东南许多地方如凯里、从江、榕江、黄平的芦笙节非常隆重。

芦笙节是什么节日

4,芦笙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芦笙节是苗族地区最普遍的节日.   芦笙节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人民的传统节日,约在农历9月27日举行,为期一周。相传,芦笙管是诸葛亮教苗族人民做的,所以他们又把芦笙管叫做孔明管。据文献记载,早在唐代西南地区就广泛流行吹芦笙了,芦笙节具有悠久的历史。   节日期间,男子穿对襟或右大襟短衣和长裤、头缠青布巾,腰束大带,手持芦笙、锁呐、铜鼓,涌向会场;姑娘们穿着绣有各色花纹、图案的衣裙,头缠青帕,腰束绣花彩带,佩带银饰,边说边笑跟随而来,人们伴随着芦笙的乐曲翩翩起舞。   苗族自古喜爱吹芦笙,善跳芦笙舞。黔东南许多地方如凯里、从江、榕江、黄平的芦笙节非常隆重。其中又以凯里市郊的舟溪乡和黄平县的谷陇大寨两地的芦笙节最为盛大。凯里、麻江、雷山、丹寨等四县交界地区舟溪芦笙节于每年阴历正月十六至二十一日举行,芦笙堂设在河沙坝。十六日开始“起堂”,十七日集会,十八日、十九日、二十日跳芦笙,十九日增加赛马活动,二十日还举行斗牛,二十一日,芦笙会结束时,苗族男女青年进行“游方”活动。芦笙会时,附近市县方圆几十公里的人都来赴会,一时间人山人海,笙声如潮。人们围成一个个圆圈跳芦笙,小伙子在圈内捧着长长短短的芦笙边吹边跳,姑娘们踏着笙歌的节奏翩翩起舞。黄平县谷陇芦笙会,每年阴历九月二十七日至二十九日举行,芦笙场设在一块平缓宽阔的山坡上。届时人们从四面八方涌来,人数最多时可达数万人。节日的活动与舟溪的相差不远,那千把芦笙齐奏的场面非常壮观。
芦笙节是苗族的传统节日

5,苗族的特色节日和风俗有什么

苗族节日:有自己民族的传统节日,如苗年、拉鼓节、芦笙节等,但其中最隆重和内容最 丰富的就是苗年。苗族的风俗:1、过苗年的日期,各地不尽相同,但都是在收谷子进仓以后,即分别为农历的九、十或十一月的辰(龙)日或卯(兔)日或丑(牛)日举行。过苗年的头几天,家家户户都要把房子打扫干净,积极准备年货,如:打糯米粑、酿米酒、打豆腐、发豆芽,一般还要杀猪或买猪肉等等。富裕的人家,还要做香肠和血豆腐,为家人缝做新衣服等等。在苗年三十的晚上,全家都要在家吃年饭,守岁到午夜才打开大门放鞭炮,表示迎接龙进家。在天刚拂晓时,每家都由长辈在家主持祭祖。2、此外,青年小伙子要跳芦篷舞,还有斗牛、跳狮子等活动,持续数日,热闹异常。苗族还有很多传统购宗教节日。部分苗族正月初二、四、六三天要杀猪祭门,谓之“祭门主”,或称为祭“火龙猪”,丽江有的苗族称“杀中柱猪”,祭时杀小猪一日,门外悬挂斗整一个,外人和女子不得参加,汉族不得偷看,这部分苗族习损认为,祭了门主才能得到祖先保佑。河口一带有的苗族二月初二要举行全寨性的“祭龙”。3、祭时各家派一男子参加,严禁女子参加,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文山“偏苗”六月二十四要祭土地神;正月或二三月全寨要在寨旁山坡上祭火星(火神)。祭时由魔公主持,并由魔公牵一只羊或一条狗念咒,念毕,众人以石击杀羊或狗,煮而食之,以此仪式祈求寨内不发生火灾。苗族对人真诚,讲究信义,爽直,好客,年节间盛行“盘根古”——串亲戚,每有远客到来,必以好酒招待,若是亲戚,来时要送礼物,定时主人照样要以礼答谢。

6,贵州雷山民族有什么风俗

斗牛  雷山境内有斗牛场多处,其中以城关、郎荡河口、黄里、陶尧、莲花和报德斗牛场等处最为著名。每逢7~9月的“吃新节”和11月的“过苗年”,都要举行盛大的斗牛比赛。  吃新节  以糯米饭为主食。对歌、赛歌、赛马 ,纪念苗族始祖“引否飞”和“莫否飞”,感谢天公赐福,预祝当年丰收。丹江还在这时赶热闹场,节日连续两夜三天,彻夜吹笙对歌,万人空巷,热闹非凡。  芦笙舞  芦笙舞是雷山县苗族人民祭祖或节日、喜庆的主要舞蹈之一。由于历史原因,部分苗族村寨已失传,现保存芦笙舞较好的有雷山、交下、巫忙、党道、南宫、反排、番召、革东、宝贡、台盘等地。  牯臧节  牯脏节 是苗家最隆重的最独特的节日。说它隆重,是因为它是苗族祭祀本宗支祖宗神灵的最大盛典。说它独特,第一是13年才过一次,一个人的一生中,能有机会碰到的没有几次。  爬坡节  爬坡节,苗语称“纪波”,是苗族青年男女们醉心向往翘首以待的一年一度特有的择偶恋爱的欢聚盛会(其最初的内涵也缘于金丹阿姣。当今的施洞一带“吃姊妹饭节”就是“爬坡”的外延)。  端 节  水族节日,也称瓜年。每年水历12月下旬至2月上旬期间,相当于农历8月下旬至10月上旬,农历九月中旬亥日(猪场天)举行,节日连续三天,举行敲铜鼓、吹芦笙、跳舞、赛马等活动。  1、苗家人热情豪爽,自尊心强,最忌外人以"苗子"相称,认为是对苗族人的最大侮辱。  2、苗家人有"无酒不成宴席"之说,客人至苗家,必以酒相敬,客人若接受,主人会引为知己。等五点。 苗家禁忌  苗家婚俗  雷山苗族的恋爱较为特别,第一种主要方式是“游方”。苗族小伙在吃完晚饭后,三五成群,游村串寨。到达游方场后,吹口哨唤姑娘,姑娘到来后,就在月光下看相,满意后就互相交谈对歌。  招龙节又叫拉龙节,和苗家牯臧节一样13年过一次,连续三年,时间定在猴(申)年的二月猴(申)日。招龙节是雷山苗族祭祀本宗支祖宗神灵的大典该答案来自南北游旅行网官方网站

7,谁知道芦笙舞的文化介绍一下

芦笙舞是一种历史久远的舞蹈形式,在上古传说中,常常把人类的生存、繁衍和葫芦联系在一起,《诗经》中的:“君子阳阳,左执簧”,是关于吹奏笙簧起舞的最早描述。后来慢慢发展成现在芦笙的样子。芦笙舞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也是苗族人民最喜爱的民间舞蹈,名人倪骆著《南韶野史》中有“每孟岁跳月,男吹芦笙,女振铃合唱,并肩舞蹈,终日不倦”的记载。在《黔苗诗说》中更有诗为证:“晓妆斜插木梳新,班驳花衣紧裹身。吹动芦笙铃响处,陌头踏月唱怀春。早筑霜场合牡牛,争言善祝赛丰收。童男童女齐施彩,嘹亮芦笙舞不休。”可见,芦笙舞早已是苗族人民传统节日中的重要活动内容了。 苗族芦笙舞基本上可分三类: 1.群众性的芦笙舞。苗语叫“究给”。每当节日,苗胞都涌上芦笙场跳芦笙,芦笙舞队由一支庞大的芦笙队伴奏或领舞,芦笙队呈“一”字型排开,原地吹奏,群众围着芦笙队舞蹈或是由芦笙队带头行进,边舞边吹,群众跟在后面形成圆圈舞蹈。有的芦笙队中还配有芒筒,使芦笙舞曲更加浑厚雄壮。这种形式的芦笙舞,不限人数,男女老少均可参加,舞蹈动作跟随芦笙乐曲变化,一般比较简单。男的动作矫健潇洒,女的轻快柔美,随着苗家姑娘身体的跳动,佩带的银饰发出和谐悦耳的声响,更增添了浓郁的苗族风格。 2.表演性芦笙舞。苗语叫“丢捞比给”。这是一种男子竞技性的芦笙舞,多半在传统节日里举行,舞曲明快,节奏强烈,动作的技艺性较高。舞中动作非一般人能掌握,多半由各村芦笙能手参加比赛。黔西北地区这类舞蹈最有代表性,比赛时,多为一人独舞或两人一组边吹边舞,有斗鸡步、老虎下山步、快步等,还在快速中作出跳跃、旋转、矮蹲等动作,尤以蹲转技巧为最。每逢比赛时,群众围观者甚多,情绪十分热烈。 3.风俗性芦笙舞。这是反映青年男女爱情生活的一种群舞形式。这种舞蹈也只有未婚男女青年参加。各地跳法不同,其中以黔东南丹寨、凯里等县的“讨花带”和黔中地区的“牵羊”最有特色和代表性。“讨花带”是在男女共舞中,男青年边舞边吹着优美的芦笙曲,乐曲表达的内容是:“好朋友,好朋友,给我花带,给我花带,拴在芦笙上,拴在芦笙上”。然后,姑娘也边舞边把自己绣好的精美花带,拴在自己相爱的小伙子的芦笙上。“牵羊”的形式也饶有风趣,舞时,男青年在前面边舞边跳,姑娘们在后面踏着节奏舞蹈。与此同时,男女青年们也在相互观察和试探着,绕场数周后,姑娘们就开始把自己的花带系在自己看中的男青年的后腰上,然后,姑娘牵着花带的另一头,跟着男青年后面继续舞蹈。这时,有趣的场面出现了:有的男青年身后同时牵着四五位姑娘,队形好似孔雀开屏,优美别致,十分好看;而有的男青年身后却空无一人。这时,英俊善舞的小伙子,就可以从中选择到心爱的姑娘了。
苗族芦笙舞 “参差六竹管,长芦黄钟涛,短声清微散,舞来随节施,吹去别促缓,苗女共苗男,明月花满山。”这是宋代有关对苗族芦笙文化的记叙。芦笙在苗家人的观念中是“母亲”(始祖母)创造出来的,其声音是“母亲”的声音。在“母亲”的招唤下,至今三大方言的苗族,无论居住何地,都以芦笙文化用为本民族的一种表现形态,作为本民族精神 意识的一种凝聚与弘扬。苗家人喜吹芦笙,每吹笙必舞蹈, 芦笙舞从功能上可分为祭祖、庆典、娱乐与友谊等舞。前者 庄重严肃、规模盛大,用大中芦笙。后者轻快活跃,可用中小芦笙。舞蹈形式有群舞、集体舞到双人或单人舞,体现出苗族人民的各种生活与文化形态。芦笙演奏与舞蹈的形式可分为笙伴舞、笙领舞与笙自舞等,动作表现或庄重肃穆,或节奏紧骤,或轻松明快、或活跃敏捷,都因场所与适用的不同而有异。
芦笙舞是雷山县苗族人民祭祖或节日、喜庆的主要舞蹈之一”。但由于历史原因,相当一部分苗族村寨已失传,现尚保存芦笙舞蹈较好的有雷山、交下、巫忙、党道、南宫、反排、番召、革东、宝贡、台盘等地。芦笙与芦笙舞在雷山苗族地区的历史源远流长,苗家人认为它是始祖母创造出来的,象征苗家人的母亲,它的声音也是母亲的声音。芦笙的创造和芦笙舞蹈的起源,传说均源于两位女性。相传远古时雷公山脚有一苗族姑娘长得很漂亮,一天忽然被一野鸡精抢入洞穴中。在姑娘万般无奈之时,连续两天听见洞外有竹管声,姑娘在洞中用口哨声和竹管声对吹,最后被这个吹竹管的青年男子寻声找到洞内,并将竹管交给这个女孩吹奏娱骗野鸡精,男孩侍机将野鸡精杀死救出女孩。之后,就将那根救了女孩性命的竹管制成了芦笙。这是芦笙制作的传说。而芦笙舞蹈的起源。传说是某苗寨有一姑娘,名叫葛仰香;长得很漂亮,已与一个穷苦青年相播相亲相爱,然而有一财主想去霸占。一天葛仰香与相播双双相约远离他乡。被财主知道了,带家丁尾追二人。当追至一山崖时,相播摔下悬崖身亡。葛仰香为此悲愤不已,便在大年初一邀约同伴一起吹笙舞蹈,以悼相播在天之灵。当大家舞蹈至天黑时,葛仰香倒地,气绝身亡。后来苗族人民为了纪念这两位苗族男女青年的纯真爱情,每每在过年过节吹笙舞蹈以示纪念。
主要分布在中国贵州、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湖南等地的侗族,分别系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的壮傣和侗水两个语支。其先民是古代“百越”中“骆越”支系“西瓯”的后裔。隋唐时期至宋代,曾被称作“峒”和“洞”,以后才以“侗”为该民族的族称。   广西柳州地区三江侗族自治县的侗族,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都要举行具有丰富多彩内容的盛大民族活动。   《踩堂》   侗族从古至今无论年长年幼,人人都能歌善舞,有着事事以歌对答、以舞寻偶的传统。在他们的歌咏中,有单声部的“小歌”、多声部的“大歌”、迎客时的“拦路歌”、婚嫁时的 “伴嫁歌”、青年人自弹自唱的“琵琶歌”等数不胜数。以至连相互闹矛盾时也用唱歌来进行争吵。侗族在歌舞时都离不开芦笙的伴奏,歌舞和芦笙是侗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和内容。在侗族统称的《芦笙舞》中,包括着多种内容和形式的舞蹈,其中有节日时的自娱性舞蹈、有青年男女之间进行交谊的舞蹈、还有为展现芦笙高手边演奏芦笙、边做舞蹈高难技巧的表演和竞赛性舞蹈。   过去,侗族跳《芦笙舞》、“对歌”或举行村寨“集会”,一定要在特定的地点“鼓楼”前进行。在广西、贵州等侗族集聚的村寨,都会建有一座高大、古朴、典雅,造型各具特色的木结构建筑“鼓楼”。鼓楼的建筑形式除以下大上小似高塔状为原则外,真是千姿百态各具一格。它的多角屋檐可建为四边、六边或八边形,座座飞阁重叠,高达三至十五层耸立于村寨的最高处。但此外建于本世纪二十年代的三江县侗寨“马胖鼓楼”虽只建有一层,但却以它的精雕细刻、拥有九层飞檐、雄伟宽敞形如庙宇的殿式方塔形建筑而闻名遐迩。殿内立有需双合抱的四根大柱,板壁绘彩色传统的壁画,是侗族古代建筑的精华与骄傲。鼓楼为侗家公共活动的场所和集会中心,凡有紧急情况,村寨中德高望众的头人将敲击悬挂在殿内梁上的“款鼓”,集合全寨侗胞。此外,若有贵客进寨,也可击鼓通报全寨而表示欢迎的隆重。鼓楼内大厅青石铺地、设火塘、四周摆有长凳,是侗胞在任何时节聊天、做活、演戏、对歌、踩堂和赛芦笙的场所。   《芦笙舞》是侗族的传统民间舞蹈。源于古代播种前祈求丰收、收获后感谢神灵赐予和祭祀祖先的仪式性舞蹈。舞蹈气氛热烈而欢快,现已成为侗族民众在稻谷收获后至来年春播前农闲期间和各喜庆佳节时,由青年男女参加被称作《踩堂》或《踩芦笙》的自娱性、求偶舞蹈。   每逢节日,成年的侗族未婚男女青年,都不会放过“踩堂”机会。因为这些男女青年中的不少人,要通过集体共舞的机会来选择自己的心上人。而且参加“踩堂”的少女不但要身着闪闪发亮的蓝靛色礼服,还个个力所能及地在头、耳、脖颈、手臂各处戴满银饰,因为这是向男青年展示自己家庭经济状况的无声语言。在过去,由于经济水平的低下,一家中若同时有一个以上的女儿都进入成年,但因没有起码的银佩饰,只能由年长的女儿参加“踩堂”活动而使全家陷入窘境的事是经常发生的。   进行“踩堂”的舞圈以村寨为单位,每个舞圈被人们称作“一堂”,节日期间来自各个村寨、各怀绝技的若干堂“芦笙舞”将会聚一堂,齐展风姿。届时,每堂芦笙在作舞前首先要在圆圈中心高高竖起一根芦笙柱,柱顶悬挂芦笙队队旗,并围绕芦笙柱特设由4—6人担任为《踩堂》舞蹈进行低音伴奏的“芒筒”演奏。一切准备停当后,手持小芦笙的男青年与持彩巾或花伞、佩戴银饰的盛装少女,分别站成内外两层圆圈,按逆时针方向旋转作舞。舞蹈动作与节奏,依照芦笙头所领奏的曲调更换舞姿。女子以原地旋转和两臂上下、前后的摆动为主要动作;男子在边吹奏芦笙,边做幅度较大的蹲步、跳跃、点步踢腿等动作。整个舞蹈沉浸在抒情与细腻之中,但又不少萧洒与活泼。而且,每当若干堂舞队同时作舞时,“芦笙曲”此起彼伏,姑娘们舞姿翩跹,真是构成一片歌舞海洋,热闹非凡。更有意思的是,在广西三江县《踩堂》的最后,有时还会加入更为激烈和引人注目,似拔河游戏的娱乐活动“拉鼓”。所有作舞的男女分为两边,拉拽着系有粗绳的长形木鼓,以一方胜利为舞蹈活动的终止。   《拉鼓》   此外,在侗族凡希望成为被人赞扬的青年男子,不但必须是生产能手,同时也要吹得一手好芦笙和掌握芦笙舞的高难技巧。所以每当有展现舞蹈才能的机会,青年男子必跃跃欲试绝不会放弃任何时机。因在集体“芦笙舞”中,只要条件允许,就会穿插由高超技艺的男子表演单人、双人和 4人的竞技性“芦笙舞”。这也是未婚男青年显示自己吹奏芦笙水平和展示舞蹈力度、技巧,提高自身价值,赢得姑娘们赞许和青睐的重要举措。   除每年的传统民族节日外,在当年丰收后的新年时,将会由优秀芦笙手组成“芦笙队”到其他侗族村寨进行“串寨”活动。每当这时,被村寨公认的芦笙头,便盛装打扮地率领芦笙队前往各寨进行芦笙表演。侗族是十分热情的民族,只要有芦笙队进寨表演芦笙,都会受到极为丰厚的款待。而且在表演过程中,一旦一表人才的芦笙头被该寨的“寨花”看中,那这一对情人难解难分的缠绵细语,将会给整个芦笙队带来被盛情挽留的难得运气。   也称“跳芦笙等。苗、彝、佤、怒、傣、拉祜、纳西、哈尼、傈僳等族的传统舞蹈。芦笙,通常用六根白笮管组成。每逢喜庆节日,人们欢聚在传统的跳芦笙坪上,围绕中央竖立的芦笙柱起舞。一般有两种形式:   (1)围成圆圈,两个芦笙队在圈中轮流表演;   (2)由数人吹芦笙领舞,其余人跟随起舞。   芦笙舞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也是苗族人民最喜爱的民间舞蹈。

文章TAG:芦笙节的干什么芦笙节节的干什么

最近更新

星座知识排行榜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