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成德君子的作法跟小人不同:君子以诚修身,出言真实不虚,受到人民称赞。君子以和为贵,凡有所作为,必想所为,都可使人民欢乐。君子的存心公正无私,一举一动都受人民尊敬。君子诚恳的容貌举止,可令人民仰望。君子的施政,一进一退都为民谋福兴利,度量其心都跟民心相合。像这样用道德仁义来亲近人民,人民既敬畏又爱戴他,以他为表率来效法他。所以很容易能够完成他的德教,顺利推行他的政令。《诗经.曹风.鳲鸠篇》说:善实的君子,他的威仪正直无私,一点都没有差错。]
纪孝行章第十
(十七)、原文: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
译文:孔子说:孝子侍奉父母亲的行为:第一,平常应尽到恭敬的心,饮食起居照顾得无微不至。第二,供养必须尽到和乐的心,衣食住行尽量使父母欢喜愉快。第三,父母有病要尽到忧虑的心,送医治疗并日夜服侍。第四,如果父母不幸去逝,必须尽到哀病的心,遵礼来处理后事。第五,祭祀时必须尽到庄严的心,忆想亲人音容,并为晚辈们讲述亲长的仪范德行。以上五事,都能做到,才算是善尽事亲的道理。孝行完善的人,在平时人际关系应对进退上,还须衡量三种中和的态度:一是居上位时不敢有骄矜的心,能谦恭慈柔,善待部属、百姓。二是为下属时不敢有悖乱的心,能尽忠守职,做好份内的事,三是身为百姓,不敢有争较的心,能和气忍让,圆融十方。如果不这样做,会有什么后果?身居上位如果骄傲自大,则众叛亲离,甚至会危及身家性命。身为下层官员而越分犯纪,就将受到刑戮。在群众或同事之中,每事争夺,就将受到暴力或兵刃的伤害。这三件事都是招惹祸端、危害身家性命,使父母亲长时时忧惧的事,如果不能戒除,虽然每天用牛、羊、猪三牲来奉养育父母,亲心还是难安,毕竟不是不孝!]
五刑章第十一
(十八)、原文:子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
译文:孔子说:[国家用来规范人民行为的五种刑法,条款有三千多条,其中以不孝的罪行最重大,尤其是忤逆天地君亲师,更是大逆不道。用武力胁迫君王,犯上作乱是不义的行为。君王代天治民,是国家安定的根本,藐视君王不就是背逆天理?用言语诽谤圣人,不是智的行为。圣人代天教民,是人类归根复命的根本,反对圣人行道救世不就是蒙昧天理?不孝父母,是不仁的行为。父母生儿育女,是生命繁衍的根本,一个人眼中没有父母,不就是泯灭人性的禽兽?还有什么伤天害理的事做不出来?由此可知,犯上、侮圣、辱亲,都是天地鬼神不能容纳接受的,这三者也是人世间大人伦大乱的根源。
广要道章第十二
(十九)、原文: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之谓要道也。]
译文:孔子说:[领导人要教化百姓,使百姓能亲善而相爱,没有比自己笃行孝顺去感化他们更好的了。教化人民互相行礼、谦恭和顺、彼此尊敬,没有比自己力行友爱兄弟姐妹去感化他们更好的了。改革民情民俗,由薄情转为淳厚,没有比用乐舞诗歌来化导百姓更好的了。领导阶层要能安于天道天命,人民百姓要能安和利乐,没有比上下都依循天理、以礼相待更好的了。礼的表现,只是真诚、敬爱罢了。只是应对进退、待人接物、敬慎合于规矩法度而已。所以我们尊敬他人的父亲,他的子女就很欢喜。敬重他人的兄长,他的弟弟一定高兴。礼敬他人的君王,他的臣民一定喜欢。像这样,我们尊敬一个人,能使千千万万的人喜悦;我们用天心诚意去礼敬少数的人,能使很多的人得到欢喜之心,这就是孝道成为最重要的道理和德行的所在了!
广至德章第十三
(二十)、原文: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