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二月初二,俗称二月二,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民间的传统节日。二月二这天,在农历节气上多半是“惊蛰”前后,一元开启的第三个节气,“二月二,龙抬头”已经过去两天了,二月二这天天微明,母亲都会在自己的枕头边放两把炒豆,明清时,称这天为“龙抬头”,期望龙能顺天时,给人们能带来风调雨顺的好年景。
1、为什么农历二月初二叫龙抬头?你们那边有什么禁忌和习俗呢?
农历二月初二,俗称二月二,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民间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叫龙头节,又称龙抬头或春龙节,还有的叫春耕节,农事节,二月二为啥叫龙抬头呢?民间传说,这一天是掌管行云降雨的龙王抬头之日。从这一天开始,气温上升,雨水逐渐多了起来,万物复苏,草长莺飞,春暖花开。这时也正值“惊蛰″季节,百虫惊醒,蠢蠢欲动,
对于农民朋友来说,正便于春耕大生产。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这一天有什么禁忌呢?一,这一天,已婚女子不能在娘家过,初一下午就要离开娘家门。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不能坏了规矩,二,这一天妇女不能做针线活,不能动用剪刀,以防误伤龙眼。三,不能空锅,无论何时都有饭吃,无后顾之忧。这也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图个吉祥,
当然还有其它禁忌,不再赘述。这一天,我们家乡有如下的习俗,一,由于正月不兴剔头的,大人小孩头发都长长了(传说正月剔头死舅舅),多想在这一天理发。理发店的生意可红火了,屋里塞满了人,传说在这一天理发能带来一年好运,鸿运当头。二,多数人家炒豆子,炸爆米花等,传说炒豆子,炸花子的响声能早早唤醒龙王,及时降雨。
2、今天是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你们老家都有些什么样的习俗讲究?
“二月二,龙抬头”已经过去两天了,问到各地有哪些风俗?我前几天曾写过两篇短文,简单地讲述了我们这里的风俗习惯。今天又有此问,不妨我再啰嗦一遍,只不过有怕污听,这些风俗习惯是早年间的事了。现如今经过风雨沧桑,历史变革,有些依稀存在,有些已荡然无存了,存在的也不是当年那个味,也没有当年的兴致了。那时候我还小,正是上小学方记事的时候,
二月二这天天微明,母亲都会在自己的枕头边放两把炒豆。豆子是黄豆和玉米粒炒的,这也是上学带的食品,充作早饭的。平常是半颗烤窝窝头,只有这一天是炒豆,大概,这就是那时最好的食品了。中午放学回家,吃饭以前,会看到母亲端着用白面制作的桃子状的馍馍,(我们这里叫献点),再拿上三炷香,到井台去给龙王上供。这是祈求龙王保佑我们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家业兴旺的,
吃罢午饭,母亲照例烧好了水。父亲也磨好了剃头刀,我知道,这是要给我们弟兄剃头了,弟弟护头,常常不敢剃。我只好给他做个榜样,洗好头,先坐到小木凳上,任由父亲拿着剃刀在头上刮来刮去,这时候,不能害怕,越害怕头越抽抽。剃刀反而越容易划破头皮,如果流了血水,弟弟更不敢剃头了,往往会躺在地上打滚撒泼,这时连父母亲也没有办法整治了。
那时候,小孩剃光头的很少,往往会在前额上囟门处留一片小马鬃。据说,人不到十二岁,囟门处的骨头是长不合拢的,留这一点头发,是用来保护囟门的。有的也会在头顶穴位处留一点头发,梳个小抓鬏,只有一个小朋友,还在后脑勺处留一条小辫,一根筷子粗细,一尺来长。我们常会揪住他的小辫,与他打闹,大概揪小辫一词就是这么来的。
3、为什么人们都要在农历二月二剃头?
谢邀:二月二这天,在农历节气上多半是“惊蛰”前后,一元开启的第三个节气,这时,冰消雪解,地暖日辉,麦菜嫩绿,万物欣荣。春耕即将开始,二月二“龙抬头”,是民间的习俗节日,人们多是这天理发,以求鸿运当头,福财星照。相传宋朝时,这天为“花朝节”,就是百花的生日,元朝称这天为“踏青节”,人们从久居的室内,来到外面大自然的怀抱中,踏青郊游,可尽情享受大自然的风光美景。
明清时,称这天为“龙抬头”,期望龙能顺天时,给人们能带来风调雨顺的好年景,期盼春雨的好兆头。还有称这天为“青龙节”的相传,说武则天当皇帝时,不敬上天,竟然惹怒玉帝,传谕四海龙王,三年不得下雨,不久,天河龙王闲暇时偶听凡间有哭声,腑视凡间遭旱灾绝命的惨状,于是夜间偷偷地降了一场雨,这事被玉帝知道后,立即将天河降雨的青龙贬到凡间,压在五指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