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说北宋没吃亏的都是在嘴硬!理由有五:嘴硬一:北宋很有钱,年岁入过亿,岁币只有区区三十万。对北宋九牛一毛。关于这一点,已经多次辟谣了。北宋确实岁入过亿,但是北宋并不是白银岁入过亿,也不是铜钱过亿,而是白银、铜钱、铁钱、丝绸、绢布、盐、稻草、粮食等等乱七八糟的东西,全部加起来过亿。宋朝的税收只是看起来很吓人!实际上最值钱的三项收入:谷、钱、布绢绸加起来,连四千万都没有,巅峰时期也不到七千万。
所谓的岁入一亿,要看这一亿里面都包括了什么东西。 比如说“草”,国库一年收了三千万捆(看下面的图表)。知道草是什么东西吗? 其实就是牲口吃的饲料。这个玩意,城里的孩子没见过,农村的孩子应该都知道。就是乡下堆得老高的草料。那玩意值钱吗???宋朝一年收三千万捆。不懂宋朝税收统计的人,还以为是三千万两银子呢!然而《澶渊之盟》中,辽国不要北宋不值钱的铜钱、铁钱、纸钱,至于什么破草堆,人家就更不要了。
辽国人只要的是最值钱的白银和丝绸!而中原是贫银产区,丝织品的产出也是有限的。事实上,北宋后期,一年的白银岁入只有区区九十万两而已,四分之一都要白送给辽国。这不是负担是什么??大量的白银外流,最后直接导致了宋朝的白银荒。北宋后期,苏东坡在目睹了一名妇女被逼投水自杀后写下了“官今要钱不要米,西北万里招羌儿。
龚黄满朝人更苦,不如却做河伯妇”的诗句,以此来抨击赵宋王朝岁币外交政策。嘴硬二:缴纳岁币避免了战争,减轻了北宋的军费开支。这句屁话来源自当时北宋的宰相,王旦自己的估算,他认为一年贡献三十万,简直是“较于用兵之费,不及百分之一”。然而,这绝对是最不要要脸的说法。事实上北宋交了岁币,辽国却仍然占据着北宋的北大门。
一方面,这等于北宋在法统上承认了辽国对幽云十六州的统治合法性;另一方面,辽国对北宋的威胁仍然存在!为了加强安全感,北宋还要不停的提高募兵数额,宋太祖时禁军只有20万人,宋仁宗时达到120万人。等于是越挨打越送钱,越送钱越招兵,成了恶性循环。更坑爹的是,这大批宋军根本就没有什么战斗力!按欧阳修担任河北转运使的时候报告,河北厢禁军、马义勇、民兵,总计一共四十七万七千人、骑。
为此,朝廷每年需要岁支粮草和钱帛越2445万!好特么厉害啊!岁入一亿,其中四分之一要负担河北的军费开支!不是说交了岁币,然后就可以缩减军事方面的开支了么?然而呢?还不是一大笔的开支!而且还都养了闲人,根本没有用到军事战争方面去。那么,这么大的军事开支,北宋是怎么挺过来的?呵呵呵,还能怎么办?向全天下的老百姓们摊派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