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商的崛起,最初的根基是明朝政府的“开中制”。盐,国家掌控,在盐场发票,要盐就必须有票。拿票就得干活,按政府的要求,把粮、茶、马、豆、麦、帛、铁等实物运送到边关哨所。山西地狭人多,种粮食养不活人,只能走出来谋求活路,当商人。士农工商,儒家给商人的地位极低,但要活命,没办法。明晚期,管理混乱,官员腐败,从强大变得衰弱,与清政府的战争中,处于劣势,也就是国难了。
游牧民族与农耕文明之间有强烈的经济上的互补关系,之间的贸易从没有断绝过。晋商所处的地理位置,差不多是三方交汇点,明朝,建州女真,蒙古部族。这样的地方,必然就会有各自的利益需求。1632年皇太极入侵明朝,归途中提出交易要求。宣府巡抚、总兵等官员有守土职责,但又打不过,不想被灭,也不敢上报朝廷,私下同意与清政府有了第一次的贸易。
1638年,双方正式互市,在双方官员的监督下的互市。晋商作为商人的一员也参与其中。因为贸易对清政府的重要性,在与明朝的交战中,刻意避开了张家口,使张家口的贸易没有毁于战乱,反而像是龙卷风的风眼而更加的繁荣,其中的商人也得以获利。这算不算发国难财呢?从历史文献的记载中,特别有意思的是,第一笔大宗交易是绸缎。
清政府拿回去给官员做衣服,提高了凝聚了,稳固了权利。因此说晋商是发国难财吗?明政府禁止了吗?因此说晋商发国难财,太冤枉了吧?再说,把明朝政府的无能归罪于商人,是不是推诿踢皮球呢?二、从具体的交易物品,是否传递情报的角度来说,太模糊而无法定义。说晋商给清政府输送各种战略物资,传递军情,都归于晋商头上,一个字“冤”。
当时张家口交易的,有全国各地的商家。买卖的货物是在明政府官员监督下进行的。传递军情太笼统不好定义,因为一方没在意的民生,在另一方就有可能有高层次的解读。是否有个别人因为利益,真的传递情报,也无从得知。就算有,也是比较极端的一小部分人,因此而否定晋商这个整体,有点以偏代全了吧?努尔哈赤的“七大恨”,是山东、山西、河东、河西、苏杭等各地商家16人,为何只归罪与晋商?所以,说晋商发国难财,有失偏颇!。
为什么咱们中国民间有“猫来穷,狗来富”的说法?
穷汉李良在山上看到王富贵的小黄狗被野猪咬伤了腿,好心救下归还给王,怎料王富贵对小黄狗百般嫌弃,穷极的李良好心收留,结果他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却没想到王富贵来要狗,黄狗的做法更让人意想不到,真是印证了那句"猫来穷,狗来富"的说法。清朝顺治年间,广东湛江赤坎村有个穷汉李良,快50岁的人了还家徒四壁,穷得叮当响,更可怕的是她老婆是个药罐子,长年卧病在床,父子俩一年净的辛苦钱全搭在治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