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35年九月初三,弘历即位,宣布次年为乾隆元年。共在位60年,禅位后继续训政,实际掌控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是中国历史上执掌国家权力时间最长的皇帝,寿命89岁,也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乾隆皇帝即位后,实施"宽严相济"的为民之道,对大臣宽容开明,对百姓实行"仁政″,为缓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他首先将胤禵释放出狱,并加封爵位,缓解了朝廷内部紧张局势,继承和发展了雍正时期所有的积极政策,使得乾隆一朝的政治,经济在康熙,雍正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对清朝全盛局面的来临,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乾隆皇帝进一步完成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文化有了进一步发展。他重视社会稳定,关心百姓疾苦,曾经五次普免天下钱粮,三次免除八省漕粮,减轻了人民的负担,起到了保护农业生产的作用,使得国库日渐充实。对外武功繁盛,在平定边疆地区叛乱中做出了巨大成绩。并且完善了对西藏的统治,正式将新疆纳入了中国版图,近代中国版图正式奠定。
全国各地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较大程度的发展,耕地面积扩大,人口激剧增多,国库充实,整个社会经济得到了空前发展。1766年,全国耕地面积达到7亿8千万亩,1795年,全国人口增加到近3亿人。国库里的银子长期保持在7千万两左右,几乎相当于全国每年赋税收入的两倍,整个社会经济呈现出了空前繁荣的局面,文化,手工业,商业也很发达。
年号是皇上继位之后自己起的还是上任皇帝给起好的?比如乾隆,是自己?还是雍正起的?
年号由汉武帝开始,之后建立“年号”成为制度传下去,每一位新皇登基以后都要重建年号,称之为改元。年号一般是由礼部大臣拟定,皇帝批准的;一般都是从古典如四书五经中选些吉利的字组合起来而来;绝大部分年号都是两个字,也有少数多字的,如梁武帝的中大通年号及其宋太宗太平兴国年号。还有一种年号是由皇帝自己取用或者带有特殊含义。
如梁武帝的用过年号中的“中大通”、“中大同”,宋太宗的“太平兴国”,并非出自古典,是皇帝自己取名而来。如汉武帝“元朔”年号是为了纪念汉军从匈奴手中夺取朔方;如清穆宗的年号“同治”,礼部原拟定的新年号为祺祥,但辛酉政变以后改为“同治”,以表示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及其以恭亲王为首的朝臣一同治理天下。乾隆帝在位六十年,退位后又当了三年太上皇,实际掌握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是中国历史上执政时间最长及其年寿最高的皇帝;“乾”表示“天”,“乾隆”的意思是“天道昌隆”;以此为年号,反映了乾隆的治国理想。
有清一代皇帝的年号大多以实用性为主,比之历朝历代都略有不同,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接地气,如太祖努尔哈赤的年号“天命”,处于王朝草创期,其年号有天命所归之意;如入关后第一位皇帝世祖福临的年号“顺治”,有顺利统治中国之意;如世宗胤禛的年号“雍正”,由于其登基后,很多人质疑其阴谋篡位,为显示正统性,胤禛登基前为雍亲王,所以其年号雍正有以示正统之意。
年号一般是由新皇即位以后由礼部拟定几位,皇帝选其一而用,或者发生特殊事情时如有祥瑞亦或有政变等大事件发生而改年号。在封建社会那种君权至上环境里,没有老皇帝给新皇提前取年号的,权利使然,最是无情帝王家,每个皇帝都想活的更久,不认命数,太子本身就威胁到皇权的独尊性,把握平衡很重要,稍有不慎就是父子自相残杀,皇帝在位时就给下一任君主取好年号,既承认了自己大限将至又进一步加深了太子的正统性,岂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所以封建社会一般没有皇帝提前给太子取好年号的,只有极少数的皇帝间接决定了新皇年号,如乾隆最崇拜的是爷爷圣祖康熙帝,即位之初就说过不会超过康熙在位时间的,以示尊重,所以乾隆在位六十年后让位于清仁宗嘉庆帝,而这个年号显而易见,就是普天同庆,拥有福分的意思了,不得不说清仁宗一生中除了扳倒和珅外再无可称道之处,平平淡淡,存在感极低,就连年号亦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