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狩(公元前122年—前117年),前123年(元朔六年)汉武帝在一次狩猎时获得一只“一角而足有五蹄”的兽,同时汉朝对匈奴进行大规模反击,因此改年号为元狩。元鼎(公元前116年—前111年),得宝鼎,改年号为元鼎。元封(公元前110年—前105年),公元前110年四月汉武帝封禅泰山,因而改元元封。太初(公元前104年—前101年),太初元年五月改用太初历,以建寅之月为岁首(农历正月),而此前的颛顼历以建亥为岁首(农历十月),因此改元太初。
天汉(公元前100年—前97年),太初四年(前101年)破大宛,汉武帝刘彻欲乘势征匈奴,改年号为天汉。太始(公元前96年—前93年),公元前97年(天汉四年)春贰师将军李广利等率领二十余万军队分三路进击匈奴惨遭失败,次年改元太始,意为“回归本来开始”。征和(公元前92年—前89年),又作“延和”,“言征伐四夷而天下和平”。
汉武帝发明年号以来,几百位皇帝数千个年号,谁的年号最好听?
年号是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一种纪年方式,受中国文化影响的日本、朝鲜也存在年号。辛亥革命之后,中国废除了年号,便不再使用年号。目前日本却依然保留着年号,二战之后日本尚且有“昭和”、“平成”、“令和”等年号。年号是古代皇帝的专有产物,在一定程度上是皇权的重要象征。虽然现在年号已经不复存在,但是年号做为一种文化符号,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深深嵌入我们的脑海里。
有的皇帝拥有一个年号,比如明清皇帝大多是“一元一世”;有的皇帝甚至拥有十几个年号。大多数年号为两个字,也有一些年号为三个字或者四个字。年号出现以后,历朝历代都非常看中年号。各个皇帝选择年号时候,也会选择一些有寓意的文字,在年号中寄寓一些美好的愿望。所以历代皇帝选择年号的时候,会非常慎重,也往往会做到“咬文嚼字”。
正是由于皇帝选择年号的时候,会注意选择一些拥有寓意的字眼。所以,我们才会感觉某些年号特别有内含,特别地有诗意。皇帝选择年号的时候,除了会倾向于选择一些有寓意的文字之外,还会根据其执政期间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或者政治理念选择年号。如果国内发生一些大事,皇帝可能会选择改年号。比如,汉武帝就曾经多次根据相关事件,修改年号。
从汉武帝使用第一个年号“建元”以来,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大约出现了约500多个年号。众多年号中,有的年号不仅有寓意而且非常好听。我个人觉得众多年号中,汉元帝的年号“竟宁”最好听。“竟宁”是汉元帝的第四个年号,也是最后一个年号。“竟宁”这个年号仅存在了一年,在所有年号中,使用时间算是非常短的一个。虽然这个年号使用时间非常短,但是我一直对这个年号非常有感觉,觉得这个年号非常有寓意,也非常好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