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汉语声调众所周知,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普通话有4个声调,汉语方言中最多的有13个声调。声调的构形作用是指声调在语言结构中具有区别语法意义的作用。汉语声调是指音节所具有的能够区别意义的音高变化。一汉语声调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作用,它是利用音高变化来区别意义的。
汉语声调是由什么承载的?
汉语声调是指音节所具有的能够区别意义的音高变化。声调不仅能区别意义的作用,还可以作为一种语法手段,即内部屈折法,在构形和构词上起重要作用,这样声调和形态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关于声调和形态的关系,曾引起语法学界的争论。笔者认为,声调是一种形态标志,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证。一汉语声调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作用,它是利用音高变化来区别意义的。
相同的音节组成的单位,只要是声调不同,就可以变成意义不同的语言单位。如:妈/mā/、麻/má/、马/mǎ/、骂/mà/这四例的音节都是/ma/,只因为音高变化不同,才使语音形式不同,就构成了四个不同的语言单位了。再如,老师/lǎo shī/、老实/lǎo shi/、老式/ lǎo shì/、老十/ lǎo shí/、劳师/ láo shī/、牢实/láo shí/、老史/ lǎo shǐ/,这一组音节也是因为音高的不同,构成了不同的语言单位。
在普通话中是这样,在方言中同样如此,郭锦桴在《汉语声调语调阐要与探索》中说:“在汉语各方言中,所有声调都具有别义功能,不具有这种别义功能的声调便不成为声调。”如:合肥话fei33(灰) /fei13/(肥)。由上可知,普通话声调和方言声调区别意义的作用是靠调型不同来区别的。因此汉语声调具有区别意义的语法功能,具有构词作用。
二汉语声调还具有构形的作用。声调的构形作用是指声调在语言结构中具有区别语法意义的作用。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中说:“中古汉语的形态表现在声调的变化上面。同一词,由于声调的不同,就具有不同的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主要靠去声和其他声调对立”。例如:1.名词变动词衣,《说文》:“所以蔽体也。上曰衣,下曰裳。”名词,平声;《孟子?滕文公上》:“许子必织布然后衣乎?”动词,去声。
妻,《说文》:“妇与己齐者也。”名词,平声;《论语?公冶长》:“以其子妻之。”动词,去声。背,《说文》:“背,脊也。”名词,去声;罗邺《雁》:“早背胡霜过戍楼,又随寒日下汀州。”动词,平声。2.动词变名词观,《说文》:“观,谛视也。”动词,平声;《广韵?换韵》:“楼观。”名词,去声。分,《易?系辞上》:“物以群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