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坐有危害吗?有,对肉身有,对精神刺激也有,正确看待打坐,打坐的目的为了我们身体更健康,在此基础上就不会有大碍,在锻炼过程中,要不断的反问自己,为什么打坐?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自己执行起来不容易啊。感谢阅读,点滴汗颜,焱霖——一位喜欢运动健身的农家大叔希望打坐的朋友们受用,欢迎批评指正,方便之余转发、评论、支持一下哦,谢了。
道教的影响为什么没有那么大?
道,道家,道教,不需要你说的那种所谓的影响力。道教实际上早就到家了。像水一样,在你的我的大家的生活里无处不在。。。你平常生活中随便讲的一句话可能就是从道家经典里出来的。这里就不举例了,前面的回答提到了很多。你知道的那些本地神仙,好像也都是道教的,你拜不拜,那些神都在你的脑子里,影响着你的想法思维。(太上老君,元始天尊,关公,土地公,妈祖,灶神,龙王,东岳西岳南岳北岳中岳五岳大帝等等。
如何看待道教?道教和道家有区别吗?
谢邀。这个题目很大,不如我们从多个角度来把握,能够有一些较为准确的认知。一、道教不是道家。很多人至今分不清道家和道教,将两者混为一谈。即使一些知道两者不同的朋友,也会觉得两者关系非常密切。其实,这些观点都不可靠。道家不仅不是道教,而且关系很小。道家是子学的一种,但又不是像儒家、法家那样成为一个学派。道家更侧重于观点的表达和个体的身体力行,很少成群结队或是造访君主。
道家的人物主要是庄子,老子的问题太复杂,是后来才被纳入到道家的。道家的主要奠基当然首先就是《庄子》,也算上《老子》了。而道家则是一种民间迷信,源头比道家更早,但成型却比道家晚很多。说白了,早期道教就是把很久很久以来传下来的各种风俗、迷信、方术等揉在一起,慢慢形成的。比如汉武帝时期的很多术士,都可以视为早期道教的人士。
到了黄巾军,张鲁的五斗米教,才逐渐形成道教。道教一开始和老庄都没有什么关系,到了后来道教经典化之后,才把老庄拿来用,因为老庄的气质和道教追求升仙具有相辅相成的特征。当然,老子就不叫老子了,叫道德经;庄子也不叫庄子了,叫南华经。二、道教是宗教是宗教,就要有偶像,有仪式,有彼岸。道教的偶像,一开始也不多,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道教的偶像也越来越多,领头的也越来越古老。
这是非常典型的”层层累积“形成的。就是说,一开始只有老子,叫太上老君。到了后来,什么玉皇大帝,元始天尊,偶像越来越多。这是因为,随着佛教的 传入,道教为了和佛教抗衡,自己不断的发明、再创造出来的。道教的仪式就复杂了,一两句话根本说不清,是一个很庞大的体系,而且不同门派还不同。有兴趣的不妨去道观问一下。
老子的道教为什么走向衰落,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在中华历史长河中,道教曾经有过很高的社会影响和社会地位,在中国文化发展中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自道教逐渐成熟以来,道教普遍的避世修炼、崇尚神仙的行为,是道教崇尚自由平等观的具体表现,表现在“天人合一”,“我命由我不由天”积极养生,而非听天由命。道教的平等观在政治上希望构筑一个“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农经济的乡民农家社会。
创造一个和平、没有剥削压迫,赋予每个人都有公平自由的生存环境。道教的自由平等观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不能轻易被抹杀忘却。道教在魏晋隋唐之后走向衰落,有以下几点原因,值得思考。一、人才的凋敝1258年,在元大都的“道理”和“佛法”的辩论中,道教因理论的匮乏,不敌外来佛教。这就说明道教在人才素质上不敌佛教,无法像佛教那样集拢各种杰出人才,所以道教走向衰落是不可避免的。
二、道教没有创新发展观念道教在道理、教义、哲理、斋醮仪式方面停滞不前,没有创新发展。这也是道教没落的重要原因。三、道教的传统教义在实践中精华与糟粕并存,正理和谬论并重,有时相互矛盾,形成悖论。道教的神仙学说,长生不老的炼丹术,以《周易》为核心的占卜算卦的推算理论,阴宅阳宅择风水、变命相、辟邪等在后来社会发展现实中很难跟上时代步伐,有时却抑制道教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