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打挺、头后仰是脑瘫的预兆吗,脑瘫还有哪些预兆?
看到这个问题,心情有些沉重。我有一女同学,43岁那年怀上了头胎宝宝,她丈夫是开集装箱大货车的,常年跑外地不经常在家,她身边没人,只能自己照顾自己,怀孕6个半月时,不小心抻了一下,感觉不太好,我和朋友急忙把她送到了医院,医生说宫缩太频了,可是孩子月份太小,只能打保胎针能保一天是一天,就这样隔一小时打一针,坚持了12个小时之后,因为心脏实在受不了了,只能停针生下了宝宝。
宝宝生下来只有一公斤重,是个男孩儿,直接被送到了儿童医院的保温箱里,在保温箱里住了2个半月才出院,这期间也经历了几次风险极大的抢救,就不细表了。回家之后的宝宝,在妈妈的精心照顾下,从小奶猫般大小,渐渐长大到正常幼儿的体态,到了8个月的时候,我和宝妈就发现了不对劲儿:1. 眼睛不追物。 无论在宝宝的眼睛前面怎么移动东西他都不看,没有反应。
2.脖子挺不住,向后仰。 有时候没挺住还会向前抢,垂下头,不会再自主抬起头(到这儿就感觉很不正常了)。3. 坐不住。俗话说“三翻六坐八爬”,宝宝3个月不翻身,6个月不能爬,就更别说是爬行了。4. 不交流。对外界的声音,光线的刺激没反应,对大人的抚摸也无动于衷。最开始以为宝宝的眼睛有问题,我和宝妈去了本市医院的眼科做了检查,“没有发现器质性病变”,紧接着奔到北京儿童医院挂了专家号,专家仅凭看诊就断定宝宝得了脑瘫,惊慌失措之下我们俩带孩子做了细致的检查,结果正如专家所说的,“重度脑瘫”!宝宝妈当场泪奔,险些晕翻了…造成脑瘫患儿的原因有很多,就我同学的个例来说就是:一婴儿早产。
新生儿各个器官还没有发育完全就出生,肯定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二产妇高龄。以43岁高龄产子,当然也伴随着高风险;三产妇有原发性高血压病;四有身孕却无人照顾,一个小小的意外就可以导致早产。我想要说的是,作为准父母,在孕育宝宝的同时,也要把存在的各种风险做个预判,当然了,谁也不想发生意外和悲剧,提前做好各方面的应对准备,总好过天天以泪洗面吧!。
羽毛球内旋发力,是手腕带动小臂旋转,还是锁腕整个小臂旋转?有什么技巧?
墨胜羽球,专注羽毛球技术、赛事!喜欢的可以关注~击球时整条手臂的内旋发力。注意是整条手臂,所以,在抬肘的时候,大臂的外旋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果在抬肘时大臂贴耳,没有外旋,在杀球时,只有小臂和手腕内旋,发力效果会下降很多。来看下图:↑注意看击球前后大臂状态↑↑注意看击球前后大臂状态↑通过上图可以看出:大臂都是从外翻的状态向内转动,而且幅度挺大。
这就是在抬肘时动作规范的重要性。小臂的旋转大家都比较熟悉了,高远球的时候就已经说过内旋击球的重要性:抬肘之后,锁肘,小臂打开,伴随内旋,用正拍面击球。只是在杀球中,内旋的幅度要更大些。对比下图:↑高远球时小臂内旋↑↑杀球时小臂内旋↑杀球时手腕的内旋接近180度,而高远球时只有90度左右,这个是相对来说的,并不完全相同。
很多人担心过度的内旋会让拍面在击球时切击球托,类似滑板吊球的感觉,其实我做了很多次实验,除非是你有意的快速内旋,否则要么是正拍面击球,要么是拍面还没转正就击球了。后面我们在讲解劈杀的时候,会和大家探讨用拍面切击球托带来的杀球效果。大力内旋击球的结果是什么?拍头会弹向持拍手下方,然后再收回持拍手异侧,而不是直接收,这个也是整条手臂充分内旋的标志。
如下图:↑拍头向外弹再收回↑↑拍头向外弹再收回↑看似很难对吧,其实并不难,只要能充分的旋转手臂,你也可以做到的。还记得前天的文章有朋友留言说“杀球收拍的时候要打到腿”是怎么回事?这两天我也测试了一下,原因有两个:①杀球之后直接收拍至持拍手异侧,由于速度过快,而肘关节又快速的曲肘,拍头离左侧大腿就很近,特别容易打到;②内旋之后,拍头向外弹的时候,持拍手曲肘,此时拍头离持拍手同侧的大腿很近,也很容易打到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