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这三句话,据说胡雪岩提了一个非常奇怪的遗嘱:在他死后下葬时,剪下寿衣衣角,如果看到家门口有戴铁帽子的人,就把这个衣角交给他。剪下寿衣一角交给戴铁帽子的人,也是胡雪岩想出来的办法。实际,胡雪岩是在用这个法子告诉盗墓贼:你们的“戏法”已经被我看穿了,而我家道中落,墓中不会有什么值钱的东西,但我剪下这寿衣一角送你们,是希望你们不要打扰我要葬身的这个墓,以免这一遭白忙活。
广西桂林兴安的丧葬习俗是怎样的?
广西桂林兴安县古属百越之地,战国时楚悼王“南平北越”,兴安地区属楚国。当地的丧事又称“白喜事”。入殓时先将灰包、纸钱、硬币垫放棺内,然后鸣炮哭灵,再将被单包裹的死者置入棺内,剪下儿女们的衣角,放在死者的身边,最后覆以棺盖。老人去世后,用白纸写上“当大事”三个字于门头,门楹贴丧联。在公共场地发讣告,并将仆闻送发亲戚、家庭.、朋友。
农村通行走报,俗称“见孝”。老人丧后,家属和死者以下直系血亲,均着白衣素冠,腰系麻线或草绳,有的地方兴顶白布或戴黑袖套,统称“披麻戴孝”。开吊之日,丧家及亲属备设茶点、纸香、蜡烛、鞭炮、挽联、孝布等,对死者吊奠。孝子轮流侍棺,朝夕不离。亲友前来吊丧,属同辈者作揖,晚辈则下跪,孝子要回拜。城镇、机关和厂矿,采用送花圈开追悼会的方式进行,统称“吊奠”。
出殡前,亲戚朋友前往丧家陪同守灵,打一阵鼓,唱一段孝歌,轮流不停的进行,还要散发糖果,吃“半夜饭”,直至唱到天明,民间叫“唱孝歌”或“唱号歌”、“闹丧歌”。现在城乡仍有这种风俗。出殡时,亲戚、家属、朋友抬挽联、花圈随棺送丧。一路撒纸钱、放鞭炮,直至墓地或殡仪馆。办完葬事,孝子披麻戴孝,在“总提调”引导下到各丧席间跪拜,向亲友表示谢意,同时有吹打乐陪同前往,民间称为“谢孝”。
胡雪岩是怎样收拾残局的?为何要让家人在他死后剪下寿衣一角?
一个人能力的强弱,绝不是看他取得过多大的成功;而是看他失败的时候,如何收场。清光绪九年,即公元1883年,红顶商人、晚清首富胡雪岩财富帝国面临倾塌,其产业受各地官僚竞相提款、敲诈勒索而引发资金周转失灵,同时他还受到了外商的排挤,四面楚歌之际,朝廷对其严加治罪.....此时的胡雪岩面临的是一盘真正意义上的“残局”,俗世中讲的“后有追兵,前有伏击”大抵如此。
商场、官场摸爬滚打几十年的胡雪岩知道,树倒猢狲散、墙倒众人推,在眼下的情境下,稍有不慎他就将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胡雪岩自己不要紧,可他那一大家子怎么办?胡雪岩虽然栽了,可他终究不是一般人。他19岁白手起家,32岁赚下第一桶金,随后,他依靠官商联合的方式缔造了横跨钱庄、当铺、药店、生丝、军火、机械等等不同行业的商业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