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没,在古代老百姓只能祭1神灵,即使这一个神灵也是有要求的,不能你选这个,他选那个。在古代有“庶人立一祀,或立户,或立灶。”的要求,意思是说在古代民间老百姓只能立户神或者立灶神来祭祀,不能立其它神灵。后来,在民间普遍立灶神,也就有了我们现在的祭拜灶神的习俗。古人随着时间和朝代的改变,后来又把祭祖和祭灶分开了,把祭祖改在除夕,而把祭灶改在腊月二十三或腊月二十四,也就是小年。
小年到底是哪天?其实,这个不是很难判断的,我们从一些古书上是能够看出来的。比如,像宋代著作《梦梁录》里有说:“二十四日不以贫富,皆备蔬食饧豆祀灶。此日,市间及街坊叫卖五色米食、花果、胶牙饧、箕豆,叫声鼎沸。”这里的祭祀留在腊月二十四日,也就是说这天是小年。另外,我们从《风物志书》中也能看到,“腊月二十四日夜,祭灶,谓灶神翌日上天,白一岁事,故先一日祭之。
”,也是说腊月二十四日是祭拜灶神的时间,也就是小年。到了清朝中后期,一些帝王之家会在腊月二十三这天举行祭天大典。在古代祭祀全民参与的活动,如果这天举行完祭天大典,第二天又要举行祭灶活动就显得时间太紧了,又很麻烦。所以,就把这两个活动弄在一天了,就有了北方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的习俗。在乾隆写得《日下旧闻考》中也有记载,“其祀期用二十三日,惟南省客户,则用二十四日”。
是说,北方腊月二十三祭灶,南方腊月二十四日祭灶。所以,腊月二十三和腊月二十四过小年都是正宗的,因为都有“官方”加持,不是老百姓定的。祭灶也是有很多讲究的,比如,老人总结的,“1忌3不忘”!1忌说的是“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意思是说,中秋拜月神的时候,只能家中女子拜祭,因为月神是女的,男女有别,男的不能拜祭。
而灶神是“一家之主”,只能是男子来拜祭,多少有些封建迷信的,不能解读太多,没意义,只不过是一种祈望罢了!3不忘指得是,不能忘记给灶王爷供奉酒水;不要忘记给灶王爷的嘴上抹融化的糖瓜;不要忘记将灶王爷的神像焚化。意思都让灶王爷能够多说点好话,祈福明天风调雨顺,庄稼能有好收成。在民间还有在灶王爷回来这天做饭、做菜下锅之前用冷布遮住的习俗。
因为,在古代民间生活温饱都很难解决,就过年的时候能够吃点肉。这要是被灶王爷回来看到,就会误认为这家人很富有,天庭就不会降更多的福气给这家人,来年还会很穷。还有一个说法是,不能让灶王爷先看到贡品,怕不丰盛,在惹恼到灶王爷。这些老习俗,对于我们现代人来看,已经不会太在意了。但是,有了这些老习俗才更有年味,而不只是吃吃喝喝,您说呢?全文完,都看到这了,就点个赞吧!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