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肖 > 生肖知识 > 生肖问答 > 1956年什么即将完成,近些年我国的航天事业有了哪些长足的进步

1956年什么即将完成,近些年我国的航天事业有了哪些长足的进步

来源:整理 时间:2023-06-17 23:59:38 编辑:运气王 手机版

本文目录一览

1,近些年我国的航天事业有了哪些长足的进步

神舟系列飞船升空了,中国航天员实现了太空行走,并建立了空间站,嫦娥工程进入了第三阶段,即将发射返回仓,长征五号大火箭也升空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航天事业起始于1956年。中国发展航天事业的宗旨是:探索外太空,扩展对地球和宇宙的认识;和平利用外太空,促进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造福全人类;满足经济建设、科技发展、国家安全和社会进步等方面的需求,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维护国家权益,增强综合国力。中国发展航天事业贯彻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即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中国航天发展目标  运载火箭进入空间能力和可靠性水平明显提高;建立长期稳定运行的卫星对地观测体系、协调配套的全国卫星遥感应用体系;建立较完善的卫星通信广播系统,卫星通信广播产业规模和效益显著提高;分步建立满足应用需求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初步形成卫星导航定位应用产业;初步实现应用卫星和卫星应用由试验应用型向业务服务型转变。实现航天员出舱活动及航天器交会对接;实现绕月探测;空间科学研究取得重要原创性成果。

近些年我国的航天事业有了哪些长足的进步

2,1956年劳模评选直接相关事件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1-12-23 1956年劳模评选直接相关事件 你好,与1956年劳模评选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一五计划即将完成。这次劳模评选激发了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加快了经济建设的步伐,使我国的工业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初步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劳动创造了财富,推动了社会进步,由此对劳动的认识是劳动创造财富。

1956年劳模评选直接相关事件

3,悉尼歌剧院是根据什么来建造的

丹麦建筑师Joern Utzon在赢得一项设计竞赛之后,于1959年开始建造这座举世闻名的歌剧院,这栋建筑杰作总共花费了14年的时间,1973年由伊丽莎白女王二世揭幕,但伴随这个计划而来的技术和政治问题终于还是使Utzon辞职。  虽然叫做悉尼歌剧院,实际上是一个表演艺术中心。包括音乐厅、歌剧院、戏剧表演场、演播室、接待大厅,以及藏有档案材料的图书馆、化装室、排练室、餐厅和大厅酒吧等,它的屋顶覆盖了超过100万片的瑞士瓷砖,但强烈推荐你参加一个有向导的旅行团,更方便游客安排行程。  在圆形码头附近,有一处可以坐下来喝杯咖啡或欣赏各式游艇的理想地点,在上面有一条覆顶的走道从歌剧院延伸而出,漫步其中,游客将发现道路两旁别有洞天。
悉尼歌剧院1956年,丹麦37岁的年轻建筑设计师约恩·乌松看到了澳大利亚政府向海外征集悉尼歌剧院设计方案的广告。虽然对远在天边的悉尼根本一无所知,但是凭着从小生活在海滨渔村的生活积累所迸发的灵感,他完成了这一设计方案,按他后来的解释,他的设计理念既非风帆,也不是贝壳,而是切开的橘子瓣,但是他对前两个比喻也非常满意。但是,当他寄出自己的设计方案的时候,他并没有料到,又一个“安徒生童话”将要在异域的南半球上演。悉尼歌剧院(Sydney Opera House),座落在悉尼市区北部 ,是一座贝壳形屋顶下方是结合剧院和厅室的综合建筑。由丹麦建筑师约恩·乌松设计的,共耗时14年,斥资1200万澳币,于1973年10月20日正式竣工开幕。 歌剧院内部有许多地方是用法国进口的玻璃所镶嵌,配上澳洲独有的建材材料,其内部建筑结构则是仿效玛雅文化和阿兹特克神庙。外面的玻璃是由法国制造的双层玻璃──素色及黄玉色,共有700种尺寸、2000片。 悉尼歌剧院是世界著名艺术表演场地,每年举办约2400次活动,曾邀请纽约爱乐、德国碧娜.鲍许乌帕塔舞蹈剧场(Tanztheatre Wuppertal Pina Bausch)、菲利浦.葛拉斯乐团(The Philip Glass Ensemble)等国际团体,并获得伊丽莎白女王、美国总统福特、柯林顿、南非总统曼德拉、联合国前安理会总理安南等众多国际名人造访,为歌剧院增添许多光采。
让一个发图发发发

悉尼歌剧院是根据什么来建造的

4,1956年什么基本完成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都已确立了。1956年之后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新民主主义社会因为都存在多种经济成分而有某些相似之处,但却在社会性质上存在着明显差别,从经济基础方面看,它们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否成为社会经济的主体,从而整个经济社会生活是否牢牢建立在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之上;从上层建筑看,它们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是否确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在整个社会思想文化领域中的指导地位是否得到确立。我国是在没有实现工业化的情况下进入社会主义的。

5,青藏铁路是当今世界上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全长青藏铁路东起

青藏铁路是当今世界上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全长( 1956 公里).青藏铁路东起( 青海西宁 ),西至( 拉萨),于(2006)年(7)月试通车。它将成为( 世界最著名的高原黄金旅游线路 )。
建设青藏铁路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世纪之初做出的战略决策,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对加快青藏两省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增进民族团结,造福各族人民,具有重要意义。铁路已于2006年7月1日9:00全线通车。  青藏铁路由青海省西宁市至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全长1956公里。其中,西宁至格尔木段长814公里,1979年建成铺通,1984年投入运营。格尔木至拉萨段,自青海省格尔木市起,沿青藏铁路南行至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全长1142公里,其中新建1110公里,格尔木至南山口既有线改造32公里。青藏铁路建设面临着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难题”的严峻挑战,工程艰巨,要求很高,难度很大。   青藏铁路于2001年6月29日开工,当年完成投资11.8亿元,格尔木至南山口段既有线改造完成,实现了首战告捷。2002年完成投资53.2亿元。6月29日开始铺轨,年底顺利到达昆仑山。青藏铁路建设的全面攻坚年年度计划完成投资56亿元。青藏铁路总投资逾三百三十亿元人民币;全线路共完成路基土石方七千八百五十三万立方米,桥梁六百七十五座、近十六万延长米;涵洞二千零五十座、三万七千六百六十二横延米;隧道七座、九千零七十四延长米。: 全长1956公里,穿越海拔4000米以上地段960公里。青藏铁路二期工程格尔木至拉萨段,全长1118公里,一路向南到达拉萨。它穿越550多公里的多年冻土地段,全线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最高路轨横跨海拔高程达5072米的唐古拉山垭口。
青藏铁路全长(1956公里),有960公里的海拔高程在4000米以上,其中550公里的地段穿越高原常年冻土地带。其最高点位于海拔5072米,常年白雪皑皑的唐古拉山垭口,被誉为“离天最近的铁路”和“世界上最高的铁路”。青藏铁路东起(青海西宁),西至(西藏拉萨),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经过四年建设,于(2006)年(7月)试通车。它将成为(世界最著名的高原黄金旅游线路)。9处世界级的旅游资源,还分布着包括藏传佛教圣地塔尔寺、金银滩原子城、察尔汗盐湖、玉珠峰、拉萨古城、八廓街等在内的23处国家级旅游资源,以及6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

6,电脑什么时候发明的

世界上第1台电子计算机“ENIAC”(埃尼阿克) 于1946年在美国诞生
计算机的出现尽管只有60年的时间,但它的诞生却是人类数百年努力的积累。早在17世纪,一批欧洲数学家就已开始研制计算机。1642年,为了协助担任税务局长的父亲,年仅19岁的法国数学家帕斯卡成功地制造了第一台钟表齿轮式机械计算机,但仅能做加减法运算。 世界第一台机械式加法计算机(1642年) 法国人帕斯卡于1642年设计出了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虽然它只是利用手转动齿轮来实现加法运算,但它向人类揭示了:用机械装置可以代替人的大脑进行思考和记忆。从此,计算机开始了它神奇发展的道路。 1674年发明的乘法计算机 在此基础上,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于1678年发明了可做乘除运算的计算机。但这些机械计算机的性能过于落后,远远满足不了人们的需要。 1822年研制的差分机 1834年研制的分析机 巴贝奇 1822年,英国人巴贝奇在他研制的差分机中第一次体现了计算机程序设计,这种程序设计思想为现代计算机发展开辟了道路。 1936年制造的手摇式机械计算机 电动机械式计算机(1930年) 1941年研制的Z-3型计算机 1938年,德国科学家朱斯成功制造了第一台二进制Z-1型计算机,此后他又研制了Z系列计算机。其中,Z-3型计算机是世界第一台通用程序控制机电式计算机,它不仅全部采用继电器,同时采用了浮点记数法、带数字存储地址的指令形式等,如上图所示。 1943年12月,“巨人”计算机运行。 集数千继电器的“马克”1号全机电式计算机 马克3号第一次使用磁鼓作为存储器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科学家艾肯研制成功了一台机电式计算机,它被命名为自动顺序控制计算器MARK-Ⅰ。1947年,艾肯又研制出运算速度更快的机电式计算机MARK-Ⅱ。到1949年由于当时电子管技术已取得重大进步,于是艾肯研制出采用电子管的计算机MARK。 从此,在计算机技术上存在着两条发展道路。一条是各种台式机械和较大机械式计算机的发展道路;另一条是采用继电器作为计算机电路元件的发展道路。后来建立在电子管和晶体管之类电子元件基础上的计算机正是受益于这两条发展道路。
1946年
世界上第一部『 电脑 』是由 美国人毛琪雷与爱克特在 1946 年发明!
是中国。那时电脑叫算盘。外国就会偷我门的东西改造。可笑
晕,楼上的这么回答后,还让别人怎么去补充啊。

7,建国六十周年有什么重大的科技成就

中国航天事业自1956年创建以来,经历了艰苦创业、配套发展、改革振兴和走向世界等几个重要时期,迄今已达到了相当规模和水平:形成了完整配套的研究、设计、生产和试验体系;建立了能发射各类卫星和载人飞船的航天器发射中心和由国内各地面站、远程跟踪测量船组成的测控网;建立了多种卫星应用系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建立了具有一定水平的空间科学研究系统,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培育了一支素质好、技术水平高的航天科技队伍。 中国航天事业是在基础工业比较薄弱、科技水平相对落后和特殊的国情、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中国独立自主地进行航天活动,以较少的投入,在较短的时间里,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和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中国在卫星回收、一箭多星、低温燃料火箭技术、捆绑火箭技术以及静止轨道卫星发射与测控等许多重要技术领域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在遥感卫星研制及其应用、通信卫星研制及其应用、载人飞船试验以及空间微重力实验等方面均取得重大成果。 中国于1970年4月24日成功地研制并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自主研制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截至2000年10月,中国共研制并发射了47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地球卫星,飞行成功率达90%以上。目前,中国已初步形成了四个卫星系列——返回式遥感卫星系列、“东方红”通信广播卫星系列、“风云”气象卫星系列和“实践”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资源”地球资源卫星系列也即将形成。中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卫星回收成功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国是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和发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的国家。中国的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卫星主要技术指标已达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的国际水平。近几年来,中国研制并发射的6颗通信、地球资源和气象卫星投入使用后,工作稳定,性能良好,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中国独立自主地研制了12种不同型号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适用于发射近地轨道、地球静止轨道和太阳同步轨道卫星。“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近地轨道最大运载能力达到9200千克,地球同步转移轨道最大运载能力达到5100千克,基本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自1985年中国政府正式宣布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投入国际商业发射市场以来,已将27颗外国制造的卫星成功地送入太空,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迄今,“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共实施了63次发射;1996年10月至2000年10月,“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连续21次发射成功。 中国已建成酒泉、西昌、太原三个航天器发射场,并圆满完成了各种运载火箭的飞行试验和各类人造卫星、试验飞船的发射任务。中国航天器发射场既可完成国内发射任务,又具有完成为国际商业发射服务和开展其他国际航天合作的能力。中国已建成完整的航天测控网,包括陆地测控站和海上测控船,圆满完成了从近地轨道卫星到地球静止轨道卫星、从卫星到试验飞船的航天测控任务。中国航天测控网已具备国际联网共享测控资源的能力,测控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中国于1992年开始实施载人飞船航天工程,研制了载人飞船和高可靠运载火箭,开展了航天医学和空间生命科学的工程研究,选拔了预备航天员,研制了一批空间遥感和空间科学试验装置。1999年11月20日至21日,中国成功地发射并回收了第一艘“神舟”号无人试验飞船,标志着中国已突破了载人飞船的基本技术,在载人航天领域迈出了重要步伐: 神舟一号(无人) 时间:1999年11月20日6时发射,21日回收 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回收地点:内蒙古中部 神舟二号(无人) 时间:2001年01月10日1时发射,1月16日回收 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回收地点:内蒙古中部 神舟三号(无人) 时间:2002年03月25日22时发射,4月1日回收 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回收地点:内蒙古中部 神舟四号(无人) 时间:2002年12月30日零时发射,2003年1月5日回收 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回收地点:内蒙古中部 神舟五号(载人1) 时间:2003年10月15日9时整发射,21小时后回收 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回收地点:内蒙古中部四子王旗 搭载人数1人:杨利伟 宇航员梯队:杨利伟、翟志刚、聂海胜 首次载人 神舟六号(载人2) 时间:2005年10月12日9时整发射,115小时33分钟后回收 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回收地点:内蒙古中部四子王旗 搭载人数2人:执行任务宇航员: 费俊龙,指挥长 聂海胜,操作手 后备宇航员 第一梯队:刘伯明、景海鹏 第二梯队:翟志刚、吴杰 神舟七号(载人3) 时间: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发射,于9月28日17时37分回收 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回收地点:内蒙古中部四子王旗主着陆区 搭载人数3人:执行任务宇航员:翟志刚、景海鹏、刘伯明 首次出舱

8,电脑是哪一年出现的

1946年
1959年,第一台小型科学计算器IBM620研制成功。
1946年2月14日,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莫尔电机学院,到处洋溢着喜庆的气氛。许多来宾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这里,因为他们要参加人类历史上第一台现代电子计算机的揭幕典礼。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外形奇怪、浑身闪闪发光的庞然大物。它,就是世界上第一台现代电子计算机“埃尼阿克”(ENIAC)。这个庞然大物占地面积达170平方米,重达30吨。在揭幕仪式上,“埃尼阿克”为来宾表演了它的“绝招”———分别在1秒钟内进行了5000次加法运算和500次乘法运算,这比当时最快的继电器计算机的运算速度要快1000多倍。这次完美的亮相,使得来宾们喝彩不已。然而谁又知道,在这个庞然大物诞生的过程中,有多少人为之倾注了无数的心血! 1931年,Vannever Bush 发明了一部可以解决差分程序的计数机,这机器可以解决一些令数学家,科学家头痛的复杂差分程序。 1935年,IBM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 Corporation) 引入 "IBM 601”,它是一部有算术部件及可在1秒钟内计算乘数的穿孔咭机器。 它对科学及商业的计算起很大的作用。总共制造了1500 部。 1937年,Alan Turing 想出了一个 "通用机器(Universal Machine)” 的概念,可以执行任何的算法,形成了一个"可计算(computability)”的基本概念。Turing 的概念比其它同类型的发明为好,因为他用了符号处理(symbol processing) 的概念。 1939年11月,John Vincent Atannsoff 与 John Berry 制造了一部16位加数器。它是第一部用真空管计算的机器。 1939年,Zuse 与 Schreyer 开鈶制造了"V2”〔后来叫Z2〕,这机器沿用 Z1的机械贮存器,加上一个用断电器逻辑(Relay Logic)的新算术部件。但当 Zuse完成草稿后,这计划被中断一年。 1939-40年,Schreyer 完成了用真空管的10位加数器,以及用氖气灯(霓虹灯)的存贮器。 1940年1月,在 Bell Labs, Samuel Williams 及Stibitz 完成了一部可以计算复杂数字的机器, 叫“复杂数字计数机(Complex Number Calculator)”,后来改称为“断电器计数机型号I (Model I Relay Calculator)” 。它用电话开关部份做逻辑部件:145个断电器,10个横杠开关。数字用“Plus 3BCD”代表。在同年9月,电传打字 etype 安装在一个数学会议里,由New Hampshire 连接去纽约。 1940年, Zuse 终于完成Z2,它比运作得更好,但不是太可靠。 1941年夏季,Atanasoff及Berry完成了一部专为解决联立线性方程系统(system of simultaneous linear equations) 的计算器,后来叫做"ABC (Atanasoff-Berry Computer)”,它有60个50位的存贮器,以电容器(capacitories)的形式安装在2个旋转的鼓上,时钟速度是60Hz。 1941年2月,Zuse 完成"V3”(后来叫Z3),是第一部操作中可编写程序的计数机。它亦是用浮点操作,有7个位的指数,14位的尾数,以及一个正负号。存贮器可以贮存64个字,所以需要1400个断电器。它有多于1200个的算术及控制部件,而程序编写,输入,输出的与 Z1 相同。 1943年1月 Howard H. Aiken完成"ASCC Mark I”(自动按序控制计算器 Mark I ,Automatic Sequence -- Controlled Calculator Mark I),亦称“Haward Mark I”。这部机器有51尺长,重5顿,由 750,000部份合并而成。它有72个累加器,每一个有自己的算术部件,及23位数的寄存器。 1943年12月, Tommy Flowers与他的队伍,完成第一部“Colossus”,它有2400个真空管用作逻辑部件,5 个纸带圈读取器(reader),每个可以每秒工作5000字符。 1943年,由 John Brainered领导,ENIAC开始研究。而 John Mauchly 及J. Presper Eckert负责这计划的执行。 1946v第一台电子数字积分计算器(ENIAC)在美国建造完成。 1947年,美国计算器协会(ACM)成立。 1947年,英国完成了第一个存储真空管O 1948贝尔电话公司研制成半导体。 1949年,英国建造完成"延迟存储电子自动计算器"(EDSAC) 1950年,"自动化"一词第一次用于汽车工业。 195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制成磁心 1952年,第一台"储存程序计算器"诞生。 1952年,第一台大型计算机系统IBM701宣布建造完成。 1952年,第一台符号语言翻译机发明成功。 1954年,第一台半导体计算机由贝尔电话公司研制成功。 1954年,第一台通用数据处理机IBM650诞生。 1955年,第一台利用磁心的大型计算机IBM705建造完成。 1956年,IBM公司推出科学704计算机。 1957年,程序设计语言FORTRAN问世。 1959年,第一台小型科学计算器IBM620研制成功。 1960年,数据处理系统IBM1401研制成功。 1961年,程序设计语言COBOL问世。 1961年,第一台分系统计算机由麻省理工学院设计完成。 1963年,BASIC语言问世。 1964年,第三代计算机IBM360系列制成。 1965年,美国数字设备公司推出第一台小型机PDP-8。 1969年,IBM公司研制成功90列卡片机和系统--3计算机系统。 1970年,IBM系统1370计算机系列制成。 1971年,伊利诺大学设计完成伊利阿克IV巨型计算机。 1971年,第一台微处理机4004由英特尔公司研制成功。 1972年,微处理机基片开始大量生产销售。 1973年,第一片软磁盘由IBM公司研制成功。 1975年,ATARI--8800微电脑问世。 1977年,柯莫道尔公司宣称全组合微电脑PET--2001研制成功。 1977年,TRS--80微电脑诞生。 1977年,苹果--II型微电脑诞生。 1978年,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开始应用。 1978年,磁泡存储器第二次用于商用计算机。 1979年,夏普公司宣布制成第一台手提式微电脑。 1982年,微电脑开始普及,大量进入学校和家庭。 1984年,日本计算机产业着手研制"第五代计算机"---具有人工智能的计算机
1952年,第一台"储存程序计算器"诞生
1945年,世界上出现了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ENIAC”,用于计算弹道。是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莫尔电工学院制造的,但它的体积庞大,占地面积500多平方米,重量约30吨,消耗近100千瓦的电力。显然,这样的计算机成本很高,使用不便。1956年,晶体管电子计算机诞生了,这是第二代电子计算机。只要几个大一点的柜子就可将它容下,运算速度也大大地提高了。1959年出现的是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
1946

9,是谁发明了电脑

是1946年 美国的毛琪利与爱克特发明出来的呢~ 上面的答案纯属复制的 抄作业也不用抄的那么假吧???? 我当他是鸟而已````
1931年,Vannever Bush 发明了一部可以解决差分程序的计数机,这机器可以解决一些令数学家,科学家头痛的复杂差分程序。 1935年,IBM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 Corporation) 引入 "IBM 601”,它是一部有算术部件及可在1秒钟内计算乘数的穿孔咭机器。 它对科学及商业的计算起很大的作用。总共制造了1500 部。 1937年,Alan Turing 想出了一个 "通用机器(Universal Machine)” 的概念,可以执行任何的算法,形成了一个"可计算(computability)”的基本概念。Turing 的概念比其它同类型的发明为好,因为他用了符号处理(symbol processing) 的概念。 1939年11月,John Vincent Atannsoff 与 John Berry 制造了一部16位加数器。它是第一部用真空管计算的机器。 1939年,Zuse 与 Schreyer 开鈶制造了"V2”〔后来叫Z2〕,这机器沿用 Z1的机械贮存器,加上一个用断电器逻辑(Relay Logic)的新算术部件。但当 Zuse完成草稿后,这计划被中断一年。 1939-40年,Schreyer 完成了用真空管的10位加数器,以及用氖气灯(霓虹灯)的存贮器。 1940年1月,在 Bell Labs, Samuel Williams 及Stibitz 完成了一部可以计算复杂数字的机器, 叫“复杂数字计数机(Complex Number Calculator)”,后来改称为“断电器计数机型号I (Model I Relay Calculator)” 。它用电话开关部份做逻辑部件:145个断电器,10个横杠开关。数字用“Plus 3BCD”代表。在同年9月,电传打字 etype 安装在一个数学会议里,由New Hampshire 连接去纽约。 1940年, Zuse 终于完成Z2,它比运作得更好,但不是太可靠。 1941年夏季,Atanasoff及Berry完成了一部专为解决联立线性方程系统(system of simultaneous linear equations) 的计算器,后来叫做"ABC (Atanasoff-Berry Computer)”,它有60个50位的存贮器,以电容器(capacitories)的形式安装在2个旋转的鼓上,时钟速度是60Hz。 1941年2月,Zuse 完成"V3”(后来叫Z3),是第一部操作中可编写程序的计数机。它亦是用浮点操作,有7个位的指数,14位的尾数,以及一个正负号。存贮器可以贮存64个字,所以需要1400个断电器。它有多于1200个的算术及控制部件,而程序编写,输入,输出的与 Z1 相同。 1943年1月 Howard H. Aiken完成"ASCC Mark I”(自动按序控制计算器 Mark I ,Automatic Sequence -- Controlled Calculator Mark I),亦称“Haward Mark I”。这部机器有51尺长,重5顿,由 750,000部份合并而成。它有72个累加器,每一个有自己的算术部件,及23位数的寄存器。 1943年12月, Tommy Flowers与他的队伍,完成第一部“Colossus”,它有2400个真空管用作逻辑部件,5 个纸带圈读取器(reader),每个可以每秒工作5000字符。 1943年,由 John Brainered领导,ENIAC开始研究。而 John Mauchly 及J. Presper Eckert负责这计划的执行。 1946v第一台电子数字积分计算器(ENIAC)在美国建造完成。 1947年,美国计算器协会(ACM)成立。 1947年,英国完成了第一个存储真空管O 1948贝尔电话公司研制成半导体。 1949年,英国建造完成"延迟存储电子自动计算器"(EDSAC) 1950年,"自动化"一词第一次用于汽车工业。 195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制成磁心 1952年,第一台"储存程序计算器"诞生。 1952年,第一台大型计算机系统IBM701宣布建造完成。 1952年,第一台符号语言翻译机发明成功。 1954年,第一台半导体计算机由贝尔电话公司研制成功。 1954年,第一台通用数据处理机IBM650诞生。 1955年,第一台利用磁心的大型计算机IBM705建造完成。 1956年,IBM公司推出科学704计算机。 1957年,程序设计语言FORTRAN问世。 1959年,第一台小型科学计算器IBM620研制成功。 1960年,数据处理系统IBM1401研制成功。 1961年,程序设计语言COBOL问世。 1961年,第一台分系统计算机由麻省理工学院设计完成。 1963年,BASIC语言问世。 1964年,第三代计算机IBM360系列制成。 1965年,美国数字设备公司推出第一台小型机PDP-8。 1969年,IBM公司研制成功90列卡片机和系统--3计算机系统。 1970年,IBM系统1370计算机系列制成。 1971年,伊利诺大学设计完成伊利阿克IV巨型计算机。 1971年,第一台微处理机4004由英特尔公司研制成功。 1972年,微处理机基片开始大量生产销售。 1973年,第一片软磁盘由IBM公司研制成功。 1975年,ATARI--8800微电脑问世。 1977年,柯莫道尔公司宣称全组合微电脑PET--2001研制成功。 1977年,TRS--80微电脑诞生。 1977年,苹果--II型微电脑诞生。 1978年,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开始应用。 1978年,磁泡存储器第二次用于商用计算机。 1979年,夏普公司宣布制成第一台手提式微电脑。 1982年,微电脑开始普及,大量进入学校和家庭。 1984年,日本计算机产业着手研制"第五代计算机"---具有人工智能的计算机
发展史:世界上第一部『 电脑 』是由 美国人毛琪雷与爱克特在 1946 年发明。随着电脑科技之进步,『 电脑 』已由庞然大物演变到现在的微型电脑,也就是我们所称的个人电脑 ( Personal Computer ) 简称 PC。 第O代电脑(1939~1946) : 电脑的试作机为1944年艾肯教授所完成的哈佛大学的 ASCC-MARK-I 。在MARK-I中,使用了3,000个以上的继电器 (Relay)和多量的齿轮,MARK-I为电气机械式的电脑。MARK-I 采用的构想与今天的电系统的构想,几乎相同 。为执行计算,事先排定指令,编制程序手册,并将它转换於纸带上,成为打孔的组合,指示机械,如此使机械能依循程序 手册,实行计算。这种处理方式称为,自动逐次控制方式。 第一代电脑(1946~1958)--真空管时期 : 1946年,美国宾州大学的毛琪雷(Dr.John W.Mauchly)与爱克特(J.Presper Echert),制造了第一部以真空管为电子元件的自动电脑, 称为ENIAC(是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alculator 的缩 写,它的长度为50呎,宽30呎(占地约42坪),重30吨,共用了18800个 空管,是真空时期,也是第一代电脑的开始。ENIAC处理资料的媒体为打孔卡 片;计算机 读进卡片的形式。乃遵循人类给予计算机的指令流程去做 的,也就说系采用插线 盘方式的。 但因人类可给予机器的指令种类及数量,是有限制的,因此无法要求其处理高水准的工作。 公元1945年,范诺曼(Dr. John Von Neumann)乃将作为控制方式的程式(Program)全部记忆於计算机的内部。这种将程 式记忆於电脑,以执行计算处理的方式,称为内藏程式方式 (Stored Program Method)。公元1949年剑桥大学所完成的EDSAC,及1952年由宾州大学所完成的EDVAC等计算机都是采用此种原理。 自1952年 代就进入实用化时 代,在美国 经过试验研究阶段 后,电脑就成为商品出售,因而在民间企 业也开始使用。 第二代电脑(1958~1963)--电晶体时期 : 随电子科技的快速进步,电子元件由真空管进步电晶体(Transistor) 其大小只有真空管的二十分一,耗电量及散热量都少了很多,1954年遂有了以电晶体代替真空管的电制造成功,是第二代电脑的开始。 在记忆单元使用磁心,亦为本时代的特徵之一。 由於全面性的 使用 电晶体,以及电脑内部的回路理论的发 达等,促进了演算或记忆的高速化和安 定化。在电路单元,使用真空管和使用电晶体,其性能和安定性方面有很大的差异。真空管的寿命比较短暂,与此比较电 晶体,其性能和安定性方面有很大的差异。真空管的寿命比较短暂,与此比较电晶体的寿命几乎等於半永久的,其信赖 性也比真空管高100倍,从这些事实察知,电脑也迎接了电晶体的黄金时代。在此时代,出现了配合使用目的各种电脑,也就是制出 科学技术计算处理用,事务资料处理用,或能处理两者的通用电脑。 这时代的特色乃为编写程式系统(Programming System )的运用。由於编写程式系统的出现,那麼对於指挥电脑运转的程式(处理程序手册,程式)的编写成为更容易。 编写程式系统未被运用以前,人类以机器语言编写程式。机器语言就是电脑所能理解的语言,是一种既繁杂又难於 应付的语言。因此,人们遂以人类容易了解的语言编写一种程式,将人们所要处理的问题的程式语言转换为机器语言, 然后再将机器语言转换为人理的问题的程式语言转换为机器语言,然后再将机器语言转换为人类容易了解的语言。这 种编译转换语言的工作,交由电脑处理,就是编写程式系统。 这时期,同时也启用了一种适用於多种企业的共通业务 的应用程式(Application Program)。 至第二代的后半期,子出现了资料通信系统,这系统在第三代有更佳的发展,同时也被实际利 用於各种不同范畴。 例如火车和飞机订座位系统,暨人造卫生追踪系统等均属采用资料;通信系统的形态者。 利用资料通信系统,作即时的资料处理者,称为线上即时处理(On-line Real-time System)。 第三代电脑(1964~1971)--积体电路时期: 电晶体的时代维持了十年,1964年4月1日,电脑界的巨无霸-美国IBM 公司向全世界宣布,使积体电路(IC, Integrated Circuit)研制成功IBM 360型电脑,是第三代电脑的开始,电脑的速度又快了几百倍。 积体电路为,一个大小约1公厘(mm)四方的东西 , 其中排组了电晶体或二极 体(Diode)、电阻等电路,如将其扩大时则如照片的下 方所示者,其衵排组了约20 个电晶体,40个电 阻或电容器(Condenser)等性能的电路。由於采用积体电路,电脑的体型便显得轻巧玲珑了。但 是其更大的优点为促进电脑的高性能化,高信赖化,动作的高速化。
不是我,呵呵

文章TAG:1956年什么即将完成1956年什么即将

最近更新

生肖知识排行榜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