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粉儿也好吃,小时候最爱吃了,但是吃的时候一定不要笑,否则容易喷出来哦!小时候上学路上,有嘴里含着“豆面子”时,小伙伴们就一起逗他笑。那场景真是有趣儿。炒料豆在山东很多地方都有这习俗,据说是龙王擅自降雨解旱,触犯了天条,被压在山下,人们通过料豆让“金豆开花”,解除了压山的咒符救了龙王,因此才有这习俗流传。
3、小孩剃头一般这一天小孩子会剃头,因为老家这边正月里是不剃头的,据说有“正月剃头死舅舅”的说法,因此不管头发长短,人们都会忍着,放到二月里去剃头。二月二这一天是“龙抬头”的日子,这一日给小孩子剃头,讨个好意头吧。4、吃过年剩下的炸丸子农村过年,一般都会炸点丸子呀、肉呀啥的,有心人都会放到这一天给小孩子们吃几口,说是吃了这一年碗里不会落苍蝇。
过去生活条件差,苍蝇蚊子也多,碗里难免会落蝇子。落蝇子不卫生,希望这一年都不会遇上这种事儿,这是人们的一个小心愿吧。当然这习俗知道的人极少了,我很小的时候母亲会这样做,如今离家多年,都不知道二月二怎么过的了。如今农村这些习俗,很多都不讲究了,有的已经不去做了。简单的“打灰囤”这些,也只有老年人会去遵守了。
为什么清朝皇帝不在紫禁城内修建点厕所,而是使用木头做的马桶?
如今很多住家在卧室里都会建立单独的卫生间,然而去过紫禁城的朋友都会发现,占地72万平方米拥有9999间半的紫禁城中并没有哪座宫室建设了厕所。当时的皇帝、妃嫔甚至是宫人太监们,当时并不在厕所方便,而是使用移动式的马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一来,古代排水系统没有如今这么发达,也没有沼气之类,不建立厕所也是技术达不到;二来,紫禁城规模太大,上厕所跑来跑去也没那么方便。
根据《周礼》记载,早在三千年前古代的街道旁就出现了厕所。而著名的晋朝石崇斗富,在其家中如厕之后都要重新沐浴更衣。由此可见厕所出现的非常早。不过古代的厕所建设比如今乡村的茅坑还要简陋,古代甚至还有贵族上厕所掉进茅坑致死的记载,比如晋景公。所以,紫禁城中为了安全起见,同时也是因为相关的硬性技术达不到,最终没有建造厕所。
如果是冬天还好,一旦天气变热尤其是夏天,想象一下,一阵风吹来整个紫禁城都弥漫着神奇的味道,那是多么可怕的事情,而且这种污秽非常容易造成细菌传染。另一方面,紫禁城规模实在过于庞大,皇帝妃嫔们平日里养尊处优习惯了,如果要上厕所,每每跑来跑去实在是非常不便。当时,皇帝妃嫔都会使用移动式的马桶来如厕,称作“官房”或者“如意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