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夏至端午前,必定是灾年”,啥意思?端午与夏至有啥关系?
哪跟哪的事呀?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根据太阳年划分。端午,是农历年里的节日。历法年与太阳年,不同的概念。太阳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天,非整数。一个太阳年划分二十四个节气,两个节气之间,十五天多一点,非整数。历法年,整数。农历是太阳历与月亮历合历,年月日时,都是整数。平年十二个月三百五十四天,闰年十三个月三百八十三天。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这四个节气前后两天被称为绝日,有没有这种说法?
《玉门经》中说:“四绝者,四立前一辰也“。绝日是我国传统历法当中的一种说法,一年当中总共有四个绝日,分别是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的前一天,这些日子被称为绝日。绝日听起来很恐怖,其实这当中主要和我国传统文化当中的阴阳五行理论和中医养生文化有关。根据五行学说,“木曰曲直”,凡是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火曰炎上”,凡具有温热、升腾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土爰稼穑”,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金曰从革”,凡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的事物则归属于金;“水曰润下”,凡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动的事物则归属于水。
古人五行的说法:春是木旺,夏是火旺,秋是金旺,冬是水旺。那么四绝之日从立春到立冬相对应的就是水绝、木绝、土绝、金绝。绝日从字义上看,绝者就是生命的尽头,事物发展的终点,结束。因为春天的结束所以才立夏;因为夏天的结束所以才立秋;因为秋天的结束所以才立冬;因为冬天的结束所以才立春。如此循环反复。五行的基本含义是指无论是事物内部或不同事物之间,都可归纳成一种“对我有害、对我有利及其我对其有利、我对其有害”的矛盾利害关系的基本模式。
把这个模式中的我抽提出来,并用土的物象来表达,那么对土有害的物象就是木,对土有利的物象就是火,土对其有利的物象就是金,土对其有害的物象就是水。不难得知,有利或有害其实就是相生相克的同义语。在现实中与这种矛盾利害关系模式无关的利害关系都是不存在的,所以五行所表达的生克制化模式属于万事万物内部及其不同事物之间矛盾利害关系的基本模式。
中国古人讲究“天人合一“,通过“阴阳五行“理论把宇宙中的星辰与天地间的四时和人体中的五脏构建了相互对应关系,而且根据五行生克原理及阴阳平衡的状态形成了中医养生方法——即顺应天时,平衡阴阳,生克相续,适时进补。《内经灵枢、本神篇》里所说:“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明代大医学家张景岳所说:“春应肝而养生,夏应心而养长,长夏应脾而养化,秋应肺而养收,冬应肾而养藏。”人体五脏的生理活动,必须适应四时阴阳的变化,才能与外界环境保持协调平衡。“绝日“这一天是五行生克绝缺之日,也是天地四时阴阳转换与人的身体五行运转达到微妙临界的时候。所以,从中医养生的角度来看也是要求大家以静养为要!最好是在这天能呆在家里“轻断食“(辟谷),以最佳的平衡状态来顺应天地阴阳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