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指的就是“西戎”人,当时称西域人都叫“胡”。也就是说,老子出函谷来到西域,收胡人中信浮屠教信徒为弟子,教习的恐怕就是道教了。佛教因道教而诞生,这就是最早的“老子化胡为佛”的出处。但是,这一说却自相矛盾,以《后汉书》的说法,天竺国早就修“浮屠道”,《魏略》也说的是“教浮屠属弟子”,别人已经有佛教了,而且也已经“成俗”,还等老子去“化”吗?历代佛道大论战虽然《魏略》语焉不详(鱼豢自己也说“不能详载”),但老子“教浮屠属弟子”之说,则成了道家抵抗佛教的典籍来源之一。
自汉桓帝以后,佛教逐渐兴盛,开始出现佛道之争。东晋末年,道士王浮首先站了出来,与沙门高僧帛远展开激烈辩论,但是“王浮屡屈焉”。王浮屡次理屈词穷,但心中万分不服,便改《西域传》为《老子化胡经》,沿用《魏略》之说,坚持佛教是道教的徒弟,是“老子化胡为佛”。道教著书立说,沙门也绝不退让,这就转战到了北魏时期。
北魏正光元年(520年),孝明帝宣道教、佛教二教宗老及佛道信徒当殿辩论。双方主辩分别是清道馆道士姜斌、沙门融觉寺僧人昙无最。这场辩论极其精彩,史载,姜斌以《老子开天经》为据,证老子生于东周定王三年,也就是公元前604年。昙无最更是引经据典,以《周书异记》、《汉法本内传》考证出佛陀生于西周昭王二十四年,即公元前1029年。
也就是说,佛陀比老子早生了四百多年。这场辩论的结果可想而知,道家又“屈焉”。人家四百年前就有“佛”了,老子还“化”什么呢?虽然沙门在这场历史大辩论中再掠一阵,但佛道大辩论并没有就此终结。唐朝武德七年(624年),唐高祖效仿孝明帝,当殿以反对佛教,上疏除佛的傅奕为正方,命群臣反驳。这场大辩论写进了《西游记》中,只是把武德七年改为贞观十三年(639年),却是以萧瑀“屈焉”而了无结论。
但是,就是在贞观十三年的时候,陈玄奘从老子出关之地出境,拜佛求经,佛教也因此发扬光大。佛道继续争辩不休,乃至于武则天下诏:“自今僧人及道士敢毁谤佛道者,先决杖,即令还俗”。武则天禁止佛道之争,是禁止了佛道之间的相互诋毁,算是做了一回和事佬。虽然在武则天时期佛道明面上偃旗息鼓,但却未能全面息战。历史上不仅有佛道论战,还出现了“三武一宗”灭佛的历史,佛教因为扩展迅猛而遭到了沉重打击。
《西游记》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中诞生的,这部书中就隐藏了道教对佛教的打压,然后佛教以大闹天宫、西天取经的方式予以还击。说白了,《西游记》中也存在着“老子化胡为佛”的佛道之争。《西游记》中的“老子化胡为佛”是怎么回事老子“化胡为佛”大概在武则天之后,就很少作为道教抵抗佛教的理论依据了。这其中,得提一提武则天的老公唐高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