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建筑有“三布局”,比如秦汉以来历代都保持的“三大殿”,皇宫有“三宫六院”,宗教建筑的“三重院落”。古代把法律条文写在了三尺长的竹简或木简上,故称“三尺法”,简称“三尺”。《史记·酷吏列传》:“君为天子决平,不循三尺法……”古代刑法史有“三典”之说,审判案件叫“三推六问”,刑具有“三木”,最残酷的刑罚是“夷三族”。
汉代有“三法司”,唐朝有“三司使”,明代重大案件,经刑部、都察院、大理寺联合审理,时称“三堂会审”。审问对质也叫“三曹对案”(三曹是指在诉讼中的审判、原告、被告三方)。刘邦入关,“约法三章”,对安定民心起了很大作用。古代礼仪和“三”关系密切。“礼让三分”“礼以三为成”,“三”是标准也是极限,过或不及,都是失礼。
所以臣民朝见天子要“三跪九叩”“三呼万岁”。“三沐三熏”是对人极尊敬的礼节。日常酒宴也要“酒过三巡”才能说正事。结婚有“拜天地、拜高堂、夫妻交拜”三道大礼。许多地方古代有先人去世三日后下葬的习俗……儒家讲究“三纲五常”( 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还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妇女要遵循“三从四德”( “三从”指幼从父、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工。),要“三贞九烈”。古代祭祀有“三礼”:天神、地祇、人鬼,祭品有“三牲”:猪、牛、羊。古代官职也离不开“三”。历代都有“三公”:周代是太师、太傅、太保(也作司马、司徒、司空),秦汉为丞相(大司马)、太尉(大司徒)、御史大夫(大司空)。
太师、太傅、太保自北魏以后又称三师,南宋又改称三公。东汉末年的袁绍,人称“四世三公”。隋唐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即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吏部、礼部、兵部、度支(后改为户部)、都官(后改为刑部)和工部。商代的军队组织分右、中、左三师,周代军队分为“三军”(中军、上军、下军)。所以《论语》里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三年一次,考试分三场;会试也分三场;殿试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后来把一些比赛的前三名也称为“三甲”。乡试第一名叫“解元”,会试第一名叫“会元”,殿试第一名叫“状元”,合称“三元”,一个人如果三次考试都获第一,就叫“连中三元”。
“三”是吉祥的数字。三阳开泰(或作三羊开泰)是《易经》里最为吉祥的一卦。道家有“三清”( 指道教所尊的玉清、上清、太清三清胜境,也指居于三清仙境的三位尊神,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