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七月半祭祖节归属民间习俗,称中元节属道教,称盂兰盆节属佛教。中元节的主要内容是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祭祀土地等。农村有句老话叫:“七月半鬼乱窜,没事儿别往河边站”,有人不知道这句老话是什么意思?根据民间习俗这天要去祭祖扫墓,而佛教称盂兰盆节,这天寺院也会举行各种仪式来超度亡灵。七月十五中元节也是民间俗称的三大“鬼节”之一,传说这天是”地官“的生日,在这一天会,他会把地府的”鬼门“打开赦免人,让他们去跟家人团聚。
所以也有七月十五放“鬼”的说法,后来,所以就成为一个民间重要的祭祀扫墓的节日。“七月半鬼乱窜,没事儿别往河边站”;人们相信由于这一天是“放鬼日”,地府里的“鬼魂”就来到人间去和家人团聚,所以,家人要进行祭祀。但可能会有不少没家的“孤魂野鬼”,这一天也会回到人间的。所以,会有“七月半鬼乱窜”的说法。“没事儿别往河边站”,说的是农历七月十五,这期间,也要迎来秋雨的季节,雨看着不大,但一直下,到了晚上河水的水位就会升高,加上立秋后,昼夜温差变大,河水温度也降低了,河边也泥泞。
这时最好别下河游玩或行走,一个水深,一个温度低,这样会带来危险的。另外,传说七月十五这一天,去河边游玩、行走,上面讲了,这天是“放鬼日”,很多河里的“淹死鬼”,这天也会要到来。他们也开始寻找“替身”,这样就能投胎转世,从新做人。所以,这一天在河边走很危险,稍不留神,掉进河里,小命就没有了。虽然这个说法有点迷信,不要相信,但这个时候在河边行走或下河确实是很不安全的,一定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农村俗语:“七月中,腊月半,老人过的心胆颤”是啥意思呢?有道理吗?
农村俗语“七月中,腊月半,老人过的心胆颤”,这句俗语说的是在每年的农历七月中旬和阴历腊月中旬,去世的老人比较多,很多老人心里忌讳,也怕自己熬不过去,所以自己和儿女们都有点担惊受怕。在以前的农村,劳动人民普遍住在土房子里,夏天没有空调,酷暑难耐,冬天没有暖气,西北风一刮,屋子里面冷的直打哆嗦,再这样的生活条件下,老人们身体不好,一个不小心,就会生病,严重的可能就走了。
七月的时候正是夏天最热的三伏天,七月半一般都是三伏天的末伏,按说七月半已经不是最热的时候了,那为什么去世的人比较多呢?原因是在六月底到七月上旬这一段时间正是最热的中伏,这个时候天热少雨,气候闷热,就算坐着不动也是大汗淋漓,这个时候对于体弱多病的老年人来说,尤其难熬。天气闷热,会导致血压升高,诱发心血管疾病,夏天的时候,因为天热难耐,胃口就好变差,老年人吃的少,营养跟不上,再加上夏天多食凉性食物,这样下去身体就会变得越来越差。
夏天蚊虫肆虐,老年人抵抗力差,对疾病预防能力差,会传染多种疾病。夏天晚上闷热,加上蚊虫骚扰,睡眠自然不好,休息不好,体内应激反应增强,诱发多种疾病。年老体弱的老人,在最热的三伏天一旦身体不舒服,严重的可能到了七月半就熬不下去了,所以在七月半去世的老人就多些。腊月半,一般是小寒大寒,也就是冬天最冷的时候,这时候温度一般都是在零下几度,个别地区温度在零下十几度,在外面刺骨的西北风刮得让人无法忍受,就算坐在火盆旁边,也感受不到暖意。
冬天寒冷,对于老人和小孩来说,极易引起感冒,发烧,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以前医疗条件落后,救治不及时,简单的感冒就会引起其它的并发症,导致身体虚弱不堪,一病不起。还有冬天的时候,道路结冰湿滑,老人外出活动时,腿脚不利索,很容易摔倒导致骨折,脑部受伤,严重的可能就爬不起来了。七月中,腊月半,去世的人多,主要是因为天气的缘故,大热大寒,环境变化,使人体内产生剧烈的应激反应,而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对环境无法很好得适应,所以得病的也比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