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要安排好收拾灵堂卫生,摆置房间家具,处理藏后琐事的人。一切就绪后,就开始吃丧饭,因为 民间有个忌讳是:空肚子参加发丧,对自己不吉利。灵柩运至坟地,绕墓坟转一圈,然后停在墓坑的下侧,松下绑绳,卸下丧担。此时,长子下入墓坑,从上至下,从左至右清扫墓坑,打扫干净后上来。下葬正式开始。此时孝子是禁哭的。灵柩下入墓坑,由子女摆放陪葬物,把铭旌盖在棺材上。
长子将“引魂幡”插入坟头,拖一条长线与灵柩的方向垂直,然后一手托灵牌,哭喊“爸”或“妈”回走的话,从坟头哭道家里,俗称“叫魂”或“引魂”,是将亡人的灵魂请到家里去。此后,庄家一起动掀,快速的填土掩盖。这时,孝家要大恸哭声,司礼要烧化纸火,掩埋结束后,主丧人将“丧棍”按辈份大小依次插在坟头,烧点皆尽,安葬仪式全部结束。
摔老盆在丧葬仪式中,孝子拄哀杖,长子摔老盆。按照农村习俗,“摔老盆”要一次完成,而且越碎越好!居丧、“复三纸”及其他即安葬完亡人后,第三天孝家到坟上去烧点纸火,去祭奠亡人。还有“七七纸”、“百日纸”。亦去坟头烧纸祭奠。一年后,亲戚、朋友、庄家备上祭礼到孝家表示对亡人的悼念和追思。俗话说“入土为安”。“安”有两层意思。
一为亡人进入坟墓,灵魂到另一个世界,了结了人世间的一切俗事,安然归天;另指孝家将亡人送入黄土,经历了一场大悲痛之后,结束了纷乱的丧事,节哀之后,转入正常的农务劳作。实际上,此为一种表面上的“安”。父母养育子女,受尽了苦肠,又与子女同甘共苦几十载,突然离世作为子女的一时难以接受,因此,这种思念亲人的心思永远不会“安”下去。
于是古人在制定葬礼时,科学的采用了“逐减哀思”的办法,即从安葬起,用“复三”、“七七”、“一年纸”、“二年纸”、“三年纸”等烧纸祭奠的方法来减少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并且过年不用贴春联,等到三年期后,一切如常!当然,进入新社会、新世纪、新时代以后,农村的这些丧葬风俗、习俗已经改变了很多,文明丧葬已经被广大群众接受。
什么是“丧不后补”?为什么说丧事后的人情是不能接受的?
农村有句谚语:礼多人不怪。我们四川农村,不管是结婚还是其他的什么喜庆,都非常流行送礼,礼尚往来。其实,送礼也有很多讲究,特别是农村地区,在举办丧事的时候,送礼更有讲究。我们这边农村有句俗话,叫“丧不后补”,它的意思是说,家中老人仙逝,亲戚朋友由于不知情或其他原因,没能及时参加老人的葬礼,随礼是不能事后补还的,这是一种大忌,更是一种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