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江西都昌。第五十二:马蹄山。在今江西鄱阳。第五十三:德山。在今湖南常德。第五十四:高溪蓝水山。在今陕西蓝田。第五十五:蓝水。在今陕西蓝田。第五十六:玉峰。在今陕西西安。第五十七:天柱山。在今浙江余杭。第五十八:商谷山。在今陕西商县。第五十九:张公洞。在今江苏宜兴。第六十:司马悔山。在今浙江天台。第六十一:长在山。
在今江苏宜兴。中条山第六十二:中条山。在今江西虞乡。第六十三:茭湖鱼澄洞。在今浙江余姚。第六十四:绵竹山。在今四川绵竹。第六十五:泸水。不详。第六十六:甘水。不详。第六十七:山。在今四川广汉。第六十八:金城山。在今湖南新宁。第六十九:云山。在今湖南武冈。第七十:北邙山。在今河南洛阳。第七十一:卢山。在今福建连江。
第七十二:东海山。在今江苏东海。洞天福地,作为一种在人间的仙境,大都是一些与神仙传说有关的山川,或著名道士的修真求仙之地。如《述异记》载:信安石室山,晋时王质伐木至,见童子数人,棋而歌,质因听之。童子以一物与质,如枣核,质含之,不觉饥。俄顷,童子谓曰:“何不去?”质起视,斧柯尽烂。既归,无复时人。因斧柯尽烂,所以又称“烂柯山”,并由此成为福地。
江西省的龙虎山则因张道陵在此修炼和作为天师道的大本营,而被称为仙境。其他如罗浮山、句容山等则为葛洪等人炼丹修道之境,而被视为仙境。更重要的是这些洞天福地本为大自然的杰作,不但峰奇岭峭、林秀木美,置身其间,使人感到“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而且具有丰富的文化积淀,给人一种亲切感。
道教徒置身这样的境所,心理上自然也有一种“恍若神仙”的感觉。道教还认为大地名山之间有五岳四渎,五岳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而四渎就是四条著名的河流长江、黄河、淮河和济水,分别有五岳大帝和四渎神君治理。这些名山大川由于历史的原因,都是道教活动比较频繁的地方,所以也仙与道:神仙信仰与道家修身就被列入神仙出没的地方。
道家和道教是一回事吗?二者的区别在哪呢?
学术界很长一段时间认为,老子、庄子为道家,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在春秋战国时期,只有老子和庄子学派,老子和庄子没有直接的传授关系。老子或庄子从未自称为道家,只有儒自称为儒家,墨自称为墨家。到汉代时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才第一次提出道家名称,这反映了汉朝政治统一后,道家思想界也走向了统一。汉初道家是吸收了儒、墨、阴阳、名、法各家思想的长处而创立的新体系,与先秦老子、庄子关系不大。
老子是哲学家,不是宗教家,也未创立宗教,与古印度的释迦牟尼一开始就是宗教家,创立佛教的情况不同。老子的著怍是学术性的,也与佛教经典不同。老子被迎进道教奉为教主,那是很晚的事了,从时间上推断道教把老子捧上教主的地位是在东汉时期,首先出现在宫庭和贵族阶层。光武帝儿子楚王刘英晚年喜欢老子学说,在道教祀供奉老子。
后来明帝下诏书,老子微言供与仁祀。到桓帝时,老子被供奉于苦果祀,官臣跟着供奉。延熹九年(公元166年)后,有百姓进道祀敬供老子,逐步盛行于民间。先秦与秦汉道家是学术派别,不是宗教教派,《老子》《庄子》等书是学术著作,不是宗教典籍。到东汉后期,《老子》渐被神学化,老子也开始走上了道教教主的位子。民间的巫术与神仙方术依托到了《老子》的学说上。
《太平经》将道家与神仙家相揉和,巴蜀的五斗米道则称老子为太上老君,以《老子》五千文为经典,这是道教正式形成的重要标志。唐代开始尊称《老子》为《道德真经》,《庄子》为《南华真经》,《列子》为《冲虚真经》,《文子》为《通玄真经》。老、庄、列、文皆为道教尊神。道教比道家进一步突出了“道”的超越性、绝对性和神秘性,使“道”成为了具有无限威力和至上神的抽象形态。
道家宣扬清净无为、静观、、玄览、、含德、抱一、坐忘、虚心,追求內心的安宁。道教发挥道家离俗超脱的精神,形成出世的心性练养理论,把《老子》书中“谷神不死”,“长生久视之道”的养生论,《庄子》书中神人“不食五谷,吸风饮露,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的神仙家言,吸收到了道教思想资料。道教改造了道家理论,把原本世俗的迷信,改良为独特而又系统的神学,成为与儒、佛鼎足而立的大型宗教。
道教建立后,沿着上层和下层两条路线传播。上层是历代朝庭和官方及贵族阶级,下层是广大的社会百姓,这就与民间巫术、符咒结合的比较紧。农民起义也往往利用道教这个组织形式。黄巾起义、宋代方腊起义、清代义和团,一开始的队伍大多集中于道教教民。道家与道教的区别是:道家是老子哲学和庄子哲学,只有老子学派和庄子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