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者是自己洗头,谓之“六月六,洗个头,一夏头发不生垢”。 对于读书人来说,农历六月初六还被尊称为“晒书节”。对于这种习俗的起源,在民间的一种说法是唐代的高僧唐三藏从西天取佛经回国的时候,过海时因为经文被海水浸湿了,所以在六月初六这天把它拿出来晒干了,于是这一天就成为了一个吉利的日子。以前我们村里有个老教师,他家的书也特别多,每年就会选择在六月初六这天晒书,以防虫蛀。
农村过去有句老话:六月六,蚊子叮,扇子戳。现在咋觉得农村蚊子少了许多?
多谢老友邀请!正如网友所说的,农村卫生条件,环境条件改善了,蚊子无法产卵繁殖了,所以在农村很多地方蚊子少了许多。这几年农村实施“厕所革命”、“污水革命”、“垃圾革命”的“三大革命”,池塘清淤疏浚了,厕所水冲密封了,雨污实现分流了,垃圾清运到焚烧场了。环境的整治,使农村水清澈了,厕所没异味了,垃圾袋装进垃圾桶了。
没有禽畜散养、放养,道路干净了,蚊子无法在水中孵化,也没有水给蚊子产卵孵化了。蚊子喜欢污臭水域产卵繁殖,没有了污水,农村蚊子自然就少了。蚊子种类很多,是传播虐疾、痢疾等病毒的媒介,农民现在都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崇尚科学文明生活方式。家家都安装了热水器,每天都可以洗澡,涂抹花露水、香水,用沐浴液、洗发液、香皂,除去汗味,蚊子叮咬自然少了。
不是所有蚊子都吸血、叮咬人,研究表明,只有雌性蚊子产卵前需要吸血,维持体能,在农村灭蚊措施也很齐全,有蚊烟,电蚊香液,喷雾杀虫剂,蚊子进入房间基本上没有吸血叮咬的机会了,也就没有出去找污水产卵的机会,所以,产卵少了,蚊子自然就少了。在农业生产上,种植业需要打药除草和防治病虫害,在4月——10月份,是农业使用农药高峰期,蚊子繁殖危害期,也是农药使用频繁的时候,杀灭了部分蚊子,等于杀灭了大部分蚊卵。
蚊子适合生长的环境温度在20°C——35°C,超过38°C蚊子明显减少,每年我们当地进入“三伏”天蚊子倒是很少,长江中下游地区,蚊子危害高峰期在5月——7月中旬,8月下旬——9月下旬,两个阶段,现在农村看不到蚊子,可能与天气闷热有关。农村蚊子减少了,说明农村环境改善取得成效,农民讲究卫生和生活质量。夏季农民也是在空调里待着,门窗紧闭,蚊子无法入室叮咬,所以感觉蚊子比以前少了。
胶东农村素有农历六月初六嫁出去的姑娘割一刀肉孝顺父母的习俗,你知道有什么讲究吗?
明天就是农历六月初六,小编的心里很伤感,如果母亲健在的话,定会天不亮就起来忙活,满院子撵着刚出窝的鸡群,挑选一只肥大的宰杀,去毛、清洗、剁块、下锅,父亲负责烧火,打扫庭院,等着出嫁的女儿带着女婿和孩子回娘家。每年的六月六都是在小暑前后,正是炎热的季节。家里的土灶一烧火,农村的老房子立刻热气腾腾,细心的父亲会爬上平房,把院子上方搭上遮阳网,大人孩子在院子里玩耍,乘凉,中午就在院子里吃饭。
招远南乡有“六月六,吃闺女一刀肉”的习俗,出嫁闺女回娘家,会割一刀猪肉回娘家,意在孝顺辛劳一生的父母。有些农户家里格外重视六月六,是因为刚结婚的新女婿来现身,给丈母娘割上一刀肉,感谢老人家辛苦抚养长大优秀的女儿,嫁给自己当媳妇。后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六月六不光新女婿来,老女婿也年年不断,成为习俗流传下来。
据村里老人说,应该是“老婆(农村对老年女性的俗称)六十六,吃闺女一刀肉”,是在庆祝老人家的长寿。为啥单单六十六,就要庆祝?现在八九十岁的老人,在农村也是比比皆是啊。村里的李奶奶,是有名的百事通,在她老人家的描述里知道前后来龙去脉。原来在久远的过去,有一段特殊的朝代,老人到了六十岁,有“六十岁换甲子”的习俗。
子女要把年满六十岁的老人安置在村外的坟地里,预先建好的瓦罐坟中,每天送一次饭并加上一块砖,待三百六十天后砖把坟的窗口堵死了就算安葬了老人,是指老人过六十岁不死就活埋的政策 。 这种制度本身太残酷了,随着社会进步,这个制度早就废弃了。但是在当时孩子哪能眼睁睁的看着抚养自己长大的父母,活活饿死,如果有老人能够活到六十六岁,说明是孩子冒着被朝廷杀头的重罪,偷偷给老人送饭,这可是值得庆贺的大事,所以才有“老婆六十六,吃闺女一刀肉”的说法,成为习俗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