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因为,夏至气候炎热,在这天最相宜的莫过于吃碗凉面,可以降温开胃。所以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一说。不过,夏至并不是最热的。夏至以后,虽然白天渐短,但在一天当中,白天仍比黑夜长,每天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热量要比散发出的热量多,近地面的气温也就一天高似一天,到“三伏”期间天气也就最热,所以民间又有“热在三伏”一说。
今日夏至,俗语“夏至三庚入伏”,啥意思?今年啥时入伏呢?
请点击关注【乡村关中】, 分享不一样的“三农”精彩。现在,天气越来越热,时令进入夏季。按照24节气的说法,到了夏至夏天才真正到来。今年6月21日为夏至,这是一年24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是夏季中的第4个节气。其中,关于夏至节气的俗语在民间流传很多,而这句俗语“夏至三庚入伏”,说得又是啥意思呢?那今年啥时入伏呢?作为“三农”领域民间观察员的【乡村关中】结合农民的生活实际,以及农村老人所说情况,和大家交流一下看法,具体如下:第一,“夏至三庚入伏”俗语的意思。
这句俗语中的“三庚”,指的是夏至日往后数的第三个庚日起开始入伏。那么,这个庚日是怎么来的呢?过去,我们民间纪年纪时法采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的方法,形成了60年花甲子和24节气的纪年纪历法。其中,“十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那么,这里面的“三伏”的具体日期,是由节气的日期和干支纪日的日期二者相配合来决定的。“庚”在天干中排第七位,与“五行”搭配中属金,金怕火,在数伏的天气中逐日消减,因此,古人以庚日来计“伏”。今年,夏至后的第一个庚日是6月26日,第二个庚日是7月6日,第三个庚日就是正式入伏的时间7月16日!第二,古人传统推算“三伏”的方法按照过去人们对于节气计算的方法而形成的规定来看,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为“初伏”,四个庚日起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因此统称为“三伏”,其天数为40天。
但现在因为以阳历纪年法为主,民间采用阴历纪年法,由于庚日在阳历中的日期每年都有变化,所以每年入伏的日期就不尽相同,但一般都是在7月中旬入伏的。一般情况下,初伏和末伏都是10天,中伏天数并不是固定的。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那“中伏”就为10天;当出现5个庚日时,那“中伏”就为20天。而今年夏至到立秋之间有5个庚日,那今年的中伏就是2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