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奇怪,现在是不是都不谈文体了,写人物稿是说写小说还是写传记。很多网络作家或者想要做网络作家的人,都好奇怎么写故事吧,《补天》写的是女娲补天故事,情节极其简单,这篇小说当中写了很多女娲创造的“小人”,古时候没有现在意义的汉语拼音,人们怎么识字读书呢。
1、怎样写古代人物稿?
我很奇怪,现在是不是都不谈文体了,写人物稿是说写小说还是写传记?不同文体,对文字表达的要求是不一样的。看问题的说明,琢磨着估计还是为了写网络小说吧?很多网络作家或者想要做网络作家的人,都好奇怎么写故事吧?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的确是有创意写作这门课的,中国也有创意写作硕士的培养。通过创意写作课程培养的作家,好像并不多见,可见没有想象的那么成功吧,
其实小说作法一类的书,都是卖得好但实际上没什么价值的东西。按照梁启超在《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当中的说法,作文有可教之处,有不可教之处,不可教的是天才,可教的是工匠技艺。要把后妃有关历史改编成网络小说,从“技艺”层面讲,应该说还是“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历史记载的后妃文字都不太多,因为她们并不太重要,不过正因为如此,可以自己创造的空间也就更大。
所以说“写来写去都是百科或是野史,两千字都写不到”,当然是真的,是局限,但也是可以发挥的巨大空间,在这个问题上,鲁迅创作《故事新编》的经验可以作很好的参考。鲁迅创作这部作品集当中的那些历史小说,有许多就是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当然鲁迅写小说并非如此简单)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也流行过“历史题材”,很多人写过历史小说。
鲁迅的《故事新编》虽然不是因为这次历史题材热,但在历史题材小说当中无疑是最好的,这部小说集可谓是奇书,从鲁迅《故事新编》学习写历史故事,绝对是杠杠的。我就拿《故事新编》当中的《补天》一文来举例吧,后妃当然不同于女娲,但写历史故事的手法还是可以借鉴的,总结一下这篇小说对编历史故事的人来说也许有用的做法。
《补天》写的是女娲补天故事,情节极其简单,我们不去讨论这部作品的主题,艺术成就,这个比较复杂,鲁迅在编故事的问题上做法有几点值得学习写作的人关注。1.大胆的想象,女娲补天时候的瑰奇想象历来为人所称道。如:“伊想着,猛然间站立起来了,擎上那非常圆满而精力洋溢的臂膊,向天打一个欠伸,天空便突然失了色,化为神异的肉红,暂时再也辨不出伊所在的处所,
”2.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网络小说很多荒诞无稽,但真正好的还是对现实生活的转喻,这篇小说当中写了很多女娲创造的“小人”。如:“他们就在死尸的肚皮上扎了寨,因为这一处最膏腴,他们检选这些事是很伶俐的,然而他们却突然变了口风,说惟有他们是女娲的嫡派,同时也就改换了大纛旗上的科斗字,写道‘女娲氏之肠’。”这是讽刺现实生活的,
2、古代的人怎么认识“字”了,没有拼音?
这真是一个既深奥又非常有意思的题目。前面多位高手见解精辟,我已纷纷点赞,这里想再提供一些史料,但愿不是“画蛇添足”。古时候没有现在意义的汉语拼音,人们怎么识字读书呢?正如前面有高手说到的,大概绝大部分的学童读书认字都是靠背出来的,我国早早就有了童蒙识字课本,如秦国前期的《史籀篇》,秦始皇时代的《仓颉》、《爰历》、《博学》;西汉时期司马相如的《凡将篇》、史游的《急就篇》;西汉末年扬雄的《训纂篇》等等,以后历代也都有这种课本。
这些课本的体例,都是杂取若干字,编成四言、六言或七言的押韵文句,以便学童能够朗朗上口,容易记忆,书中不标音,也不教授读音办法,只以识字为目的。类似的教育,一直延续到近代,由此可以解释,即便历代都不乏读书人,但为什么读同样的内容却都带着浓厚的乡音——一代一代跟老师学的。在古代,读书是奢侈的事情,学到的字虽不多往往也够用,
倘若再见到不认识的字,只好去问老师,很多时候老师也不知道。这在古代是很难解决的问题,很难解决也必须解决,学问家们想到了编字典,东汉的许慎用20多年时间(公元100-121年)编写了《说文解字》,收录了9353个单字和1363个异体字(这应该是当时所有的汉字,几无遗漏)。这是我国第一部分析字形、解说字义、辨识声读的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