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拜是部分地区的传统风俗,现在去到河南的一些地方都还有这样的习俗,但是在全国范围内,这样的传统已经越来越少,所以真正了解的人也是越来越少,二十四拜包括拜天地拜父母拜神佛拜祖宗,这二十四拜也称为大礼,就是二十四叩头跪拜。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
1、农村红白事,有二十四拜之说,二十四拜怎么拜呢?
二十四拜是部分地区的传统风俗,现在去到河南的一些地方都还有这样的习俗,但是在全国范围内,这样的传统已经越来越少,所以真正了解的人也是越来越少,二十四拜包括拜天地拜父母拜神佛拜祖宗,这二十四拜也称为大礼,就是二十四叩头跪拜。跪拜的规矩是前七后八中九,二十四拜行礼三轮,分前中后三次,每个地方的风俗不一样,每次的前中后跪拜次数也不一样,重复三轮合为二十四次跪拜完成,每一轮跪拜完退回原位,重复三次然后完成整个仪式,这种跪拜方式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改变,方法也是大同小异,基本上寓意是一样的,结果也是一样的,只是过程不一样,没有统一的方式,
这个属于礼仪的一种,但是出处其实并没有具体的记载,这种只是在民间流传,现在现代文化影响下,这种古典风俗的礼仪由于各种原因,已经逐步被大众遗弃,这种使用于祭祖祭祀供拜神佛,绝大多数情况下用在祭祀上面,一般由后辈进行,可以对长辈和去世的先祖,礼仪上面的做法。具体的二十四拜的过程不用去详细说明,繁杂的礼仪各有不同,二十四拜在普通民间存在,在达官贵人以及皇家身上不适用这个礼仪,流传民间的属于民用版,在历史的进程当中不断的改变,最原始的味道已经没有,后面的都是改良版的二十四拜礼仪,所以随着时间的改变,这些礼仪慢慢的消失,以后的后代基本上不会进行这些传统复杂的礼仪,
2、古代拜大将军有哪些步骤?
简单来说,看时代。大将军是我国古代常用的武将封号,始于战国,直至清朝,但不同的时期的大将军职权相差极大,有的只是高级武职后缀,有的却是军队最高统帅甚至军政一手抓,拜大将军的步骤也有典型的时代特征,汉朝以前:庄严隆重“将军”一词的意思就是统军者,春秋时期列国常以卿统军,故称卿为将军,说明他们一军之帅的身份,并不是正式官名。
到战国时期,秦赵燕等国把将军当成正式官名,并且出现了前将军、后将军、上将军这些职务,常以上将军为最高军事武官,比如白起就曾是秦国的上将军,大将军在战国时期是不如上将军的,但这一情况在秦末出现了逆转,因为日后统一天下的汉国,将大将军定为最高军事武官,其核心事件就是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史记·淮阴侯列传》载:于是王欲召信拜之,
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在萧何的劝说下,刘邦决定拜韩信为大将军,他想把韩信叫过来给个大将军印就差不多了,可萧何觉得这样太无礼,为了表示对韩信的尊重,一定要按照礼数来,选个良辰吉时,事先斋戒,然后封坛拜将,这样才行,
萧何本人不是儒生,这套规矩也不是他现创的,显然在此之前正式的拜将流程就是如此。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而不是上将军,可能是因为项羽曾经当过上将军,而上将军的翻身,要等到隋唐了,汉朝:使者送印西汉前期大将军并不常置,只在战时临时受封,战毕即除,韩信在垓下之战后被刘邦剥夺军权,封为楚王,显然已经卸任汉朝的大将军;七国之乱时,窦婴被任命为大将军,叛乱平定后即解除。
到汉武帝时期,大将军这个称谓有了一点变化,虽然它仍然是将军的最高称谓,位在三公之上,但却跟最高的行政官职有了勾连,这源于汉武帝的中外朝制度,鉴于相权过大,汉武帝开始让自己身边的亲信参与决策,分享丞相的行政权。这些人直接对皇帝负责,不需经过丞相,被称为中朝,而以丞相为首的百官则是外朝,朝政大权逐步由外朝转入中朝,
一开始,中朝的首领是汉武帝的小舅子卫青,他的职务正是大将军。《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载:至塞,天子使使者持大将军印,即军中拜车骑将军青为大将军,诸将皆以兵属大将军,大将军立号而归,元朔五年(公元前124)春,卫青率领三万骑兵进攻匈奴,大破匈奴右贤王部,俘虏小王十余人,匈奴人一万多,牲畜达千百万头,得到捷报,汉武帝应该是欣喜若狂的,立刻派人加封卫青为大将军,这是对其战功的褒奖,不过于礼仪来说,已经简略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