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的闰月,是指农历的阴历,但农历还有阳历,即我国用的节气历,说农历追上公历是有不妥的。农历中阴历闰月,闰哪月是不可随便的,是有讲究有特点的,闰月无中气,这就是闰月的最大最明显的特点,有的月份(一般是小月)开始时上个中气已经过去,结束时下个中气还没来.譬如,2001(辛已年)小满是5月21日(农历四月二十九),下一农历月份初一是5月23日已经错过小满,可是这个农历月结束在6月20日,而夏至是6月21日,那么这个农历月便没有“中气”,又在农历四月之后,便称闰四月.今年春分是3月20日(农历二月三十),下个农历月初一是3月21日,结束于4月18日,第三天4月20日是谷雨.这样,今年农历二月后面这个不含“中气”的月份定为闰二月.根据这样的置闰规则,2006年闰7月、2009年闰5月、2012年闰4月、2014年闰9月、2017年闰6月、2020年闰4月.至于阴历哪一个月,这就牵涉到了节气了.说一年有二十四节气,只是一种传统的说法,往细方面应该说一年有十二个节气和十二个中气.这十二个中气,哪个中气属于哪个月,是有规定的。
1、怎样简单理解农历闰月?
谢谢邀答!我国习惯使用农历,农历不是单一使用一种历法。农历其实包含了阴阳历,是阴阳合历的两种历法配合使用,有人理解成仅是阴历无阳历是不对的。表面上看是阴历为重,实则是错觉,是阳历为主为重的,阴历仅反映了月相变的特点,使人直观形象易认,但对农业生产,人的生活指导作用意义不大。阳历就不同了,我国的农历中的阳历主要反映表现在二十四节气的使用上,
如四立,二分二至,就直表季节的到来开始或位置特点,很好的反映了四季变化,物候变化,冷热寒暑,干湿等之不同,依此能很好指导农耕与生活。人做历法,以日为单位,时间于人生于社会是很重要的,人因岁月而生,也因岁月而逝,人做历法是重时表现。太阳月亮的运行是反映时序时令的,但太阳月亮的运行都不是日的整数,是有余数,而历法日必要计整,于是就岀现“闰”,闰以正时,时以作事,
阳历就百闰日闰年。因阴阳历是不同计算方法的历法,各自重点作用也大不同,实践中发现,阳历的节气作用比月相变化更有实质意义,于是将二历配合使用,但又有年日差的矛盾,于是就采用短就长,让阴历闰月补足日差,不让阴阳历节令差太远,保证在可控一定范围内,经计算后形成了19年7闰法,闰哪月,要以节气论定,推排到无中气之月才设闰,阴历月有节有气是不设置的,一般是只有有节无中气时才置闰,
2、为什么农历快追上公历了,农历就会被闰月?
现在的许多人对历法知识一知半解,似识非识,对公历,农历,旧历,新历,阳历,阴历概念弄不清,分不明异同。比如题主问问题,“为什么农历快追上公历…”就可知其对农历公历基本常识概还弄不明白,我国使用历法有点复杂。既用公历,也用农历,还配干支历合用,现行的公历是世界通用的,是从太阳历改造而来的,我国有人“新历”,这新历就是公历。
旧历就是指我们原来就有一直使用的农历,我国的农历,其实是一种阴阳合历。既有阴历,又有阳历,所以说,农历快追上公历,在语法逻辑思维概念上是有毛病的。农历的闰月,是指农历的阴历,但农历还有阳历,即我国用的节气历,说农历追上公历是有不妥的,我国历来重阴阳。把太阳定为阳,月亮定为阴,以太阳运行规律特点而制定的历法叫阳历,现行的公历就是阳历之一种,我国习惯使用的二十四节气,叫节气历,也是阳历之一种;以月亮运行规律特点而制定的历法叫阴历。
我国几千年来使用的农历,是阴阳合历,合着一起使用,因为是两种计算不同的历法同用,就有矛盾,为解决矛盾而置闰。阳历重在日,阴历重在月,太阳运转一个周期用时365天5小时48分46秒。历法日要计整,所以采用四舍五入法,平年只计365天,积四年余时差不多够一天后再补回来,叫闰日闰年,四年一闰,以四整除为闰,今年2020能被4整除,所以公历今也逢闰年闰日,有366天,闰日加在2月,平年28天,闰年就29天,
阴历重在月相变化,月圆缺一次,周期用时为29天12时44分3秒。历法日计整,所以阴历大月三十天,小月29天,一年十二月计是354天或355天,阴阳历合用,年天数差十一天上下,十年就是差百一上下,这个年日差解决不了,阴阳历就无法合用。于是,聪明的我们的祖先就想到了置闰法去解决,总是让阴历追着阳历跑,快追到后时就置闰,让阴历又阳历拉开一定距离,总之是阳历在前,阴历在后,不让超过,
阴历追阳历,天数差,最短也有19天以上,最长有50天之多。如今年四月三十是5月22日,闰前差22天,闰月后五月初一是6月21日,差51天了,到2023癸卯年闰二月,闰前二月三十是3月21号,差21天,闰后三月初一是4月20号,差50天,阴历追阳历,永远控制在差19到53天之间,短于19天就一定要置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