兹要分散,这些小部队就会自立门户或者占山为王,要么就迅速被日军吃掉,而如果聚在一起,那就根本不是什么游击战,而是跟日军正面对抗的大兵团作战,岂能坚持长久?三,部队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帮助。这也是八路军和新四军坚持游击战的法宝,“军民鱼水情”的成功树立,使游击部队在敌后如鱼得水,群众可以向部队提供敌人的动向、给部队带路、安置伤员、提供粮食等等等等,但是显然,军阀部队是学不会这一点的,他们欺负老百姓已经习惯了,如何能够得到百姓的支持?庞炳勋在台儿庄也是硬刚过坂垣师团的,结果军部被打散后孤身一人藏进山洞,很快就被孙殿英掌握情况了。
掩护庞炳勋的只有一个山农,那么孙殿英又是怎么知道然后报告给日军的呢?答案不言而喻。四,部队缺少在艰苦条件下的作战意志。既然打敌后游击战,那么部队就很难得到正规和正常的军需补给,经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甚至会断粮断弹,然而八路军有思想教育、有精神传承,在艰苦的环境中能够生存下来。可是孙殿英、石友三这样的部队可就不行了,条件稍微艰苦一点,惯于享乐的长官首先就坚持不住,要么逃跑要么投敌,而部队干脆就放羊了,开小差的比比皆是,那还打什么仗?还不止庞炳勋和石友三呢,另外一个投敌的还有冀察战区副司令长官孙良诚,这也是西北军系统的将领,随着他们不断的兵败投降,冀察战区已经没有多少正规军还在坚持对日作战了,真正能够在冀中平原、冀南和冀东坚持下来的,只有八路军的队伍。
游击战和运动战有什么区别?
游击战和运动战两者有什么区别?说简单点,游击战就是打小仗,运动战就是打大仗。打大仗就得注重后勤补给和战线的长短,一定程度上对战局起决定性的影响;而打小仗一般对战局影响不大,对后勤和战线没那么多要求,说白了就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不恋战,主要以生存和发展为主。但两者间也有共同之处,都是机动作战,就像手工业和机器工业,虽然手工业的效率远远不及机器工业,但手工业可以说是机器工业链条上不可或缺的部分,手工业可依靠自身的优势协助机器工业的发展,因此,从本质上讲,游击战是运动战的组成部分。
在我军史上,游击战和运动战是最经常使用的战术。土地革命时期,在敌强我我的情况下,红军主要以游击战为主,但也不乏经典的运动战,例如毛主席指挥的四渡赤水战役,徐向前指挥的苏家埠战役等,都是经典的运动战战例。在抗日战争中,毛主席在《论持久战》中提出了八路军的基本作战方针,即坚持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但不放松在有利条件下的实施运动战;在解放战争中,毛主席提出了“以运动战为主,在运动中以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为主。
”我们知道,毛主席是一位伟大的游击战大师。在率领秋收起义残余部队几经辗转登上井冈山后,从没学习过军事的毛主席为了保住革命的“星星之火”,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开始研究如何生存以发展,经过深入群众和战场实地考察后,毛主席结合井冈山地形总结出了自己的游击战术。即强敌来了就利用地形的优势带其转圈圈,待敌人暴露出弱点后,出其不意给予痛击,既要消灭敌人,又要让敌人成为武器弹药的供应者,从而达成生存与发展的目的。
在经过实践地不断总结后,毛主席和朱德概括出了游击战的原则,即“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十六字诀,成为了我军作战的指导思想。而粟裕大将也是一位非常优秀的运动战大师,解放战争中指挥过不少经典战役,如在苏中战役中面对数倍于己的强敌,在靠近敌人心脏边缘与敌周旋一个多月,在运动中创造歼敌良机,最终给予各个击破,取得七战七捷的完美战绩;莱芜战役中,面对敌人南北夹击战术,粟裕采用运动战与游击战结合方式,以少量的兵力牵制与监视南线敌人的重兵集团,主力隐蔽北上歼灭北线兵力较为薄弱的敌人;豫中战役更是运动战的典范,在华野打援兵力不足而且又是背黄河作战不利的条件下,粟裕采用围点打援的战术调动敌人来援,扰乱敌人的部署,并在运动中歼灭援敌,取得了豫东战役的全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