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说下,我经过坟墓是不会害怕的,不管是啥坟墓。佛教是建立在十善的基础上,十善如大地,信教者在修好十善的基础上升华自己,而佛教老师就是本师释迦佛,老师指导信教者出离三界,最后证得无上菩提才是信教者的真正目的,道教与佛教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不可以分割的一部分,佛教没有十善相辅不能成立,道没有十善无规不成方圆。
1、如何看待上坟烧纸的问题?
我今天要评论这事,恐怕有人会骂我,我虽不知是从什么朝代开始,给死去的人送纸钱。现在又兴起活人有什么,人死后也必须有什么,活着的人为了纪念故人,便花大把的钱,去造一文不值的,假钱,假楼,假车,等等很多。为了继托哀思,大概从几千年就开始了,具体谁又兴起了,为死去的人,来个造假运动,也许现今的假货就是这么沿变而来的。
你别说为了这些死人用的纸品物质,又养活了一新职业,又名寿衣店,有人专门销售白事用品,真是五花八门。我从打记事起,就在我姥姥家看人家造黄纸(草纸),因为小,第一次看我还认为,造这样的纸,是上学写字用的,后来大人们告诉我,这是给死人烧纸用的,现今给故人不但烧纸,放鞭炮,还制办一些供品类。越兴越大,我不知今天的人们是有钱了,还是尊重的一种孝道。
要说尊崇孝道吧,可不管在城市乡村,有很多不管父母的死活,不给吃,不给喝,这道也还罢了,净有的三十好几的人了,还肯老,做父母的如果不给,还挨打受骂,真是猪狗不如,这得说起来,经济时代,各人为了生活过得不容易。为了养家,抛家舍业,走南闯北,虽然不易,可不管多少年,你总得常回家看看父母老人吧,可又有几人能做到。
厚着脸皮也不管别人说三道四,还是我行我素,等父母老人走了,也来孝顺了。千里条条回老家大操大办,就为了给父母老人送点烧纸钱,也不怕路远车费贵了,做做样子给大家看,你们看我有多孝顺。我真搞不懂,活着的人不管,死后的人真能收到所为的钱,他(她)却拋弃前嫌,高兴的收下你那所为的美钞,硬币,为了感谢你,用你给的大把的所为纸钱,买上,上好的酒菜请你吃顿团圆饭.....。
国家也命令禁止大操大办婚丧嫁娶,可是功效甚微,到处照样出现山林坊间失火现象,反正我夲人在父母老人活着时,要竭力孝敬老人,死后一切从简。我是说到做到,老父亲有病时,我照顾了半年之久,他老人家是平平安安的走了,我就和兄弟姐姝商量着,简简单单的把老人家送走了,这都快四十年了,我从没在搞什么追思纪念。也没去烧纸等类活动,
2、你怎么看待道教与佛教?有什么历史文化渊源?
道教与佛教看起来是两个教派,但细细分解是一不是二,道教信奉十善,要求信道者诸恶末作,众善奉行,提高信道者素质,最后升华,上升天界,再造因缘,继续修善。佛教是建立在十善的基础上,十善如大地,信教者在修好十善的基础上升华自己,而佛教老师就是本师释迦佛,老师指导信教者出离三界,最后证得无上菩提才是信教者的真正目的,道教与佛教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不可以分割的一部分,佛教没有十善相辅不能成立,道没有十善无规不成方圆,
道教道教创立的时候,奉老子为教主,以老子的《道德经》为主要经典,道教信仰老子之“道”,认为道教徒若能真心修持,其“道”便可长生不老,万古长存成为神仙,道教的哲学是道教教义的理论基础之一,《魏书·释老志》在谈到道教的本源与宗旨时称:“道家之源,出于老子,其自言也,先天地生,以资万类。上至玉京,为神王之宗;下在紫微,为飞仙之主,
千变万化,有德不德,随感应物,厥迹无常。其为教也,咸蠲取邪累,澡雪心神,积行树功,累德增寿,乃至白日升天,长生世上,”道家与道教的思想在唐代非常兴盛,唐王朝建立之初,追任道家始祖老子为李唐宗室的祖先,将道教指为“国教”,李世民尊崇茅山宗,在唐玄宗时期达到了空前的高峰,不仅三山五岳遍布茅山上清派传人,豪门公卿,文人学士也深受影响,从唐高祖开始、到唐太宗、唐高宗、唐玄宗等历代皇帝都与茅山道教有密切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