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地方都流传着自己学校建立在坟地上的传说?
再正常不过的事了。有些地方是因为土地紧张,不得已才把学校等建筑建在坟地上,而更多的地方是因为地底下古墓太多了,实在避不开。说一件我老家的事。老家在中原某县城,90年代初要修县级国道,本来修路这事有专业施工队伍来做,一般是不需要老百姓参与的,可是,您猜怎么着?沿路所有村庄,几乎是家家户户齐上阵,干嘛呢?原来,每户都分到路基上的一小块地(具体多大,记不太清了),挖坑、考古!是的,您没看错,是考古。
可能是因为县道线路太长,专业考古队人手实在太少,只能采用“人民战争”的方式,让普通百姓参与到平时只能由专业人士才能参与的工作中来。据说后来还真的挖出了不少文物,好像还有国家级文物,这是后话。我想说的是,咱们国家真的是历史悠久,很多时候,地面规划做好了要搞什么什么建筑,等开挖地基时你看,经常会有古墓被挖出,没办法,谁让咱们是文明古国呢?所以,在全国很多地方都有规定,在搞基建之前,必须先由考古队对地基及其附近进行保护性考察、发掘。
为什么国内会有筷子插在饭上寓意不好的这种根据来源不明的习俗?
为什么国内会有筷子插在饭上,寓意不好的这种根据来源不明的习俗?这个问题,我来回答。小时候,每次吃饭时,如果我们哪个孩子把吃饭的筷子,立起来插在米饭上,父母亲就会制止我们,告诉我们以后,不准将筷子立起来,插在米饭碗里,要把筷子平放在碗盘上,或者平放上桌子上。至于不许我们将筷子立起来,插在米饭碗中是何原因,父母亲讲给我们听,我们也不懂,就是知道,以后不准将筷子立起来,插在饭碗里。
长大以后,有亲属或者朋友父母亲去世,去吊孝和帮忙,才知道筷子插在米饭碗里的原故。这个风俗,可能是全国汉族人风俗习惯,在农村人去世后,搭建灵堂,现在都是用五彩防雨布,做临时帐篷,还有的用充气帐篷,支上吹风机,不断吹风,充气帐篷防太阳,又防雨雪。去世的老人,装殓在插电的冷冻棺里,脚前摆上,香炉,贡果,馒头,酒蛊,用半生不熟的大米饭,两只碗扣一起,然后,拿一只碗装上,称为“倒头饭”,意思是逝者到阴间不挨饿。
将三根高梁杆剪成筷子长,头上缠上棉花,插在“倒头饭”上,这三根缠了棉花的高梁杆,还有大用处。到为去世的人“开光”时,用缠棉花高梁杆,为逝者点眼睛亮堂堂,点耳朵听四方,点鼻子味莱香,点嘴巴吃八方,然后,丢下一根,拿起第二根高梁杆,点手光抓银两,丢下一根,拿起第三根高梁杆,点脚光西边大路走的顺顺当当。今天的城市里,这样吊孝的场景已经看不到了,在殡仪馆附近有敬亲园,逝者去世后,殡仪馆专用车从医院里,将逝者送到敬亲园,有许多房间,里面有冷冻棺,贡品水果,通电的电子蜡烛,“倒头饭”不可少的。
死人火化后要土葬,骨灰盒可以放到棺材里一起埋葬吗?有何习俗要求?
根据我们这里的习俗是不可以的。我们这里是这样的。根据殡葬改革的要求,一律提倡尸体火化,已有40余年了,骨灰装在骨灰盒里,然后将骨灰盒再埋于土中。这样干净利索,省去了棺木开资,尸体腐烂及传染病等的不利因素。可是近些年来,农村经济繁荣了,有些农民手上有钱了,却又兴起了什么棺葬。但我们这里决对不允许将骨灰盒放入棺材中的,这就叫大棺套小棺是不吉利的。
人家是在将尸体火化后,不要骨灰盒,只用一只布质的红袋一装,捧回来。再在棺材的下半层放满纸箔,阴票,毛丈纸等专给死人用的物品。而后将第二套寿衣〈第一套已给死者穿去火花了〉按人型样平整放好。再用纸钱等物品扎成头状,手,身段,腿脚等身体各部位的样子。再将骨灰分段洒在帽,衣,鞋内,而后将寿衣穿戴整齐。(还真像个人形)最后再放在纸钱箔等折成的各式各样的东西(这叫满栈)。
最后再将棺木埋入土中,算完事了。也许有朋友要问我,你怎么知道得这么详细,不瞒你说,前些年我父母亲离世后都是这样做的,我亲眼所见,你还真别说,专做这事的人还真有本事,搞得像模像样的。这里我不是宣传提倡这种做法,我只解答提问者的问题而已,大家千万别误会。其实人死如灯熄,有啥用呢,兄弟姐妹们都要求这么做,花费大家滩,我也只能如此,只不过是表示点报父母的养育之恩的心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