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并非只有他一个,比如在《封神演义》中,除了杨戬有三只眼外,还有闻仲、殷郊等人具有第三只眼。下面再说两种马王爷三只眼的来历,一种是,后被马王爷捡到并按在额头上,成了三只眼,“本来是有三只眼”的这个事情,既对又不对,三只眼,就属于三身、三首的次一级状态,比三身三首还差一个档次。
1、西游记和封神演义都没提及二郎神有三只眼,那么三只眼是怎么来的?
三眼的设定源于另一位先天神祇,马王爷。马王爷,他其实不是什么道教神祇,而是人文神祇,早在商周时期就已经收到奉祀,而且是官方奉祀,神话传说中,马王爷是管理马匹等大型牲畜的,他不止是管理马匹,所以他受到军事和农业的双重崇祭。马匹是军事战力,大型牲畜是重要的生产力,马王爷作用太大,因此地位很高,但是后来,随着生产力发展,马王爷地位逐渐弱化。
马王爷三只眼,是古代“三位一体”理论的体现,这样的例子其实也不少,比如黄帝,在古代传说中就是一神三身。还有帝俊,《海内经》说“帝俊生三身”,《大荒南经》里又有“有人三身,帝俊妻娥皇,生此三身之国,”其余的,《海内经》记载有三头人,《海外南》记载有三首国,《大荒西经》记载颛顼之子三面,都是三位一体理论的体现。
三只眼,就属于三身、三首的次一级状态,比三身三首还差一个档次,本质是一样的,体现的就是阴、阳、阴阳参合。神话里,马王爷的第三只眼叫“泰目”,是“苍精之君”伏羲给他的,苍精之君,就是五方帝里的东方帝,大昊,也就是伏羲。他还有一个木官之臣,勾芒,此外,西方帝赤精之君炎帝,火官之臣祝融;中央帝黄精之君黄帝,土官之臣后土;西方帝白精之君少昊,金官之臣蓐收;北方帝黑精之君颛顼,水官之臣玄冥。
也就是“五帝五佐”,马王爷的神格,仅在五佐之下,在传统神话里神格是极高的,基本上跟道教的玉皇大帝是同一等级,可惜后世地位下降以后,根本看不出来这是个高级领导,怎么看都像是天庭的一个普通保安。东方帝伏羲,给了马王爷第三只眼,泰目,二郎神的第三只眼,是跟马王爷学来的。这个内容就是民间传说里了的,主要源于传统戏曲渔琴戏里的《担山赶月》,是四川地区的一个很古老的曲种,
但必须要说的是,这个戏曲里的二郎神,其实不是《西游记》《封神榜》里边的杨戬杨二郎,而是简二郎。就像《劈山救母》里那个二郎神也不是杨二郎,而是华岳二郎,但是后世给捏合到一块了,简二郎担山赶月,这个故事就不用介绍了,三岁孩子都知道。是因为他担山而行目不见路,从马王爷那里学会开神目,神目可以穿透乌云看到月亮,下边两只眼睛能看到路,最终还收服了哮天犬,
2、二郎神为何有三只眼?
【儿桃导读】:在西游记中有关二郎神的出场是这样描述的:仪容清俊貌堂堂,两耳垂肩目有光。头戴三山飞凤帽,身穿一领淡鹅黄,缕金靴衬盘龙袜,玉带团花八宝妆。腰挎弹弓新月样,手执三尖两刃枪,(节选)夸二郎神英俊倜傥,相貌惊人。但是并未说二郎神有着第三只眼,那为什么二郎神会有三只眼睛呢?在车王府曲本(清代北京蒙古车臣汗王府所收藏的戏曲、曲艺刻本和手抄本的总叫法)《封神榜》中,是这样写杨戬有三只眼:面刀敷粉牙似玉,鼻梁高正似胆悬。
立生一目三只眼,额下风飘三绺髯,凛凛身材有一丈,仙风道骨不非凡。从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二郎神那是皮肤白嫩,牙如玉,鼻梁高挑,三捋胡子随风飘扬。立生一眼于英俊的脸庞之上,清朝之前的神话故事中,并没有记录二郎神拥有着第三只特殊的眼睛。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业余生活开始多元化,就如现在的广场舞般,清朝后期人们对于戏曲的关注度的提高。
杨戬这一戏曲人物出场的机会也就增多了,为了突显杨戬的卓越才能和人物形象的标志,很大一部分的戏曲班子,为了更好的吸引观众,于是依据王府曲本《封神榜》中的记录,塑造杨戬人物戏曲形象时,画出了第三只眼睛。就这样随着大众戏曲的传播,人们开始接受二郎神第三只眼睛的形象,这一形象也在百姓间传播慢慢被人们所熟知,一件事情的发生总会有着自己的社会背景,明朝后期,国势由盛转衰,宦官干政,社会矛盾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