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姓是一个家族的所有后代的共同称号,而氏则是从姓中衍生出来的分支。在明治维新以前,普通日本人是没有姓的,只有像大郎、二郎之类的名字,由于姓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当时的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母亲的地位无比尊崇,所以上古八大姓都从“女”字。
1、中国最早的姓是上古八大姓吗?最早的姓是怎么来的呢?
上古八大姓分别是:姬、姜、姒、嬴、妘(yún)、妫(guī)、姚、姞(jí);另一说:姬、姜、姒、嬴、妘、妫、姚、妊(rèn)。姜姓为炎帝神农氏的直系后裔,妘姓为颛顼(zhuānxū)帝的孙子祝融氏的直系后裔;嬴姓为中国司法界鼻祖,与尧、舜、禹齐名的“上古四圣”之一皋陶(gāoyáo)的直系后裔;妫、姚的始祖同源,为华夏至圣虞舜;姞姓始祖为黄帝轩辕氏;妊姓始祖为三皇之一的伏羲氏,
由于姓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当时的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母亲的地位无比尊崇,所以上古八大姓都从“女”字。那为什么要有姓呢?原来,原始社会没有伦理婚姻概念,男女之间随心所欲,全凭感觉自由结合,只要确认过眼神,遇见动心的人就可以无所顾忌的天地一家春,这样没羞没臊的过了很久很久以后,近亲繁殖的畸形儿越来越多,人种质量断崖式下跌。
为了不让种族毁在无拘无束的烂漫交配上,老祖宗们呕心沥血,钻研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让同一个妈生出来的孩子都打上同一个标签-“姓”,以防止同姓近亲嘿嘿嘿!又由于那时没文化,所以姓起的也很随意,比如炎帝住在一条叫做姜的河水旁,姜便成了他的姓,黄帝家旁边有条河叫做姬水,黄帝便姓了姬,写到这里,不才突然想到邻国日本取名字的趣事。
在明治维新以前,普通日本人是没有姓的,只有像大郎、二郎之类的名字,1875年后,明治天皇为了方便统治,颁布了一道法令,要求日本人必须有姓,否则将按律治罪。那时没文化的日本人为了逃避处罚,都急匆匆的为自己琢磨了个姓,结果家住在山下的就叫山下,养狗的就叫犬养,住在稻田边,就叫田边等等,有了姓后,人种质量显著提升,生产力也跟着进一步发展,渐渐的,父系氏族社会终于取代了母系氏族社会,由男性掌控天下的局面拉开了序幕。
男人逆袭成功的结果就是,一个男人带一群娃娃(娃娃都随父亲的姓),娃娃们长大后继续生娃娃,家里放不下咋办,那就走出去继续生,而离家出走的这些娃娃便组成了新的大家族部落,为了区分同姓之间的不同部落,“氏”便由此而生。也就是说,姓是一个家族的所有后代的共同称号,而氏则是从姓中衍生出来的分支,最初的氏和姓一样,也取得很随意,但只有贵族才配有,普通人有个名就不错了。
再后来到了春秋战国,传统的周王室贵族没落,宗法制度和等级制度遭到严重破坏,这种乱世景象被孔子吐槽为礼崩乐坏,虽然崩坏乱,但平民地位却开始得到了提高,他们也渐渐效仿起上层贵族为自己取了姓,百姓一词也由此而来,并成为了民众的通称。秦汉时期,姓与氏合一,遂称为“姓氏”,而据史料考证,黄帝轩辕氏共有25个儿子,其中和嫘(léi)祖所生的长子少昊一脉的直系后人便是吴国始封国君,周太王的长子姬太伯。
而他们的第二子昌意娶了古蜀国创建者蜀山氏部族一个叫做昌仆的女人为妻,生下儿子高阳氏,这个高阳氏就是日后的“五帝”之一颛顼,颛顼6个儿子中,叫做鲧(gǔn)曾的又生下鲧祖,鲧祖生鲧父,鲧父生鲧,而鲧就是大禹的父亲,后来,尧为表彰鲧治水有功,赐改姓为姒。这样看来,大禹其实是黄帝的分支后世孙之一,也就是说越国国君和吴国国君往上数几辈都是实打实的近亲属,
2、“王”这个姓氏是怎么来的?
王姓是我国姓氏排名第二大姓,占全国汉族人口的7.41%,有88900000人,而且王姓分布范围最广。据可靠数据统计,2015、2016、2017年连续3年,高考状元王姓一直稳居第一,“王”姓的出处,多为各个诸侯国的王族后裔源起之一,是出自姬姓,并分为三支,其一为东周毕公之后,其二春秋初周平王之后,其三为周考王胞弟桓公揭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