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古代的计时方法为什么是每天十二个时辰。在这里我们可以想见,在古代文明刚创立的时代,时间计数,必定是很困难的,此也暗合了“十二地支”应用上的方便,于此我们可以大胆的揣测,或“日晷”测时也臻于“更加的精密”,以至到了后来的汉武帝时,就以十二地支来代表十二时辰,此也代替了原先的夜半、鸡鸣、平旦。
1、古代的计时方法,为什么每天是十二个时辰?
谢谢邀请!看到“古代的计时方法为什么是每天十二个时辰?”这样一个题目后,虽然说想法颇多,但是我始终都不敢随意动笔!因为我一直都在思考和审视(读)着今天的题目,如何去回答才能尽力避免偏题离题过远!我们知道,天干地支(简称干支)源自中国远古时代对天象的预测,“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称为十二地支。
这十天干与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两者按固定的顺序相互配合,组成了干支纪元法——古代纪年历法,干支的发明标志着最原始的历法出现(当然中国确切的纪元开始乃为公元前841年,岁次庚申,猴年,自那时起就一直沿续至今)。在这里我们可以想见,在古代文明刚创立的时代,时间计数,必定是很困难的,
所以,从文字当中可以看到早期只有区分为三个时段,分别为早、中、晚,可是在实际应用上,又带来诸多不便。于是,古代人类又根据太阳影子的移动发明了”日晷“(又称“日规”)而测时刻,其原理就是利用太阳的投影来测定并划分时刻,当然发明之初记时或还是“粗糙的”,对计时的方法或还不是“非常的精密”。另据《左传·昭公五年》杜预《注》,就载有十二时辰的完整名目记载: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跌、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此也暗合了“十二地支”应用上的方便,于此我们可以大胆的揣测,或“日晷”测时也臻于“更加的精密”,以至到了后来的汉武帝时,就以十二地支来代表十二时辰,此也代替了原先的夜半、鸡鸣、平旦。每一时辰又分为两个小时段,如子时为子初、子正,丑时为丑初、丑正······亥初、亥正,这样,一昼夜十二时细分为二十四小时,和现在的用法已完全一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