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死后要放在棺材里安葬,而且要用铁钉子钉棺盖有什么说法?
为什么人死后要放在棺材里安葬呢?因为古人信奉“入土为安”。这要从历史最早时期说起,远古时人死了随便丢弃在任何地方,却导致尸体被兽或鸟类撕扯吃掉,骨头尸肉遍野都是,人类慢慢讲究文明懂得尊重逝者,人死后也不埋葬,仅找一些土坯和石头堆在尸体上,免得被兽、鸟吞食。直到人类父系社会时期形成了血缘关係后,才开始慢慢地形成了安葬。
懂得“入土为安”的理性文明,各种礼葬习俗应运而生。为什么人死了装进棺材里还要在棺材盖上钉铁钉子呢?死者入棺,谓之“大殓”。“入殓”在死后当天,入殓前,死者的儿女,按长幼次序排列成行,为逝者净面,一般用棉球在脸盆中象征性地蘸一下,然后再在死者脸上虚晃几下,表示擦洗,同时对死者喊道:“给您净面啦!”净面之后,亲属要瞻仰遗容,向遗体告别。
农村土葬时,棺材埋在地下,为什么还要“堆小土堆”?有什么说法?
农村土葬时,棺材埋在地下,堆个土堆,有如下作用:一、便于排水,以保持土壤干燥过去人死后是直接放入木质棺材的,那时没有冰冻降温设备,为防止在下葬之前,尸体变坏,棺材底部还放有一些白灰,用来吸收水份。埋葬时又在棺材外放了大量的白灰杀菌驱虫。木质棺材,经过了防腐处理,里外都漆上了一种特别的漆。虽然当时不能立即腐烂,但木质毕竟是木质,埋在地下,如果土壤含水,棺木吸水后,也会容易腐烂。
把墓穴上堆个尖顶形的土堆,天下雨时,雨水能迅速的排离墓地,土堆下的墓穴就不容易进水了。墓穴干燥,棺材内外的白灰就有杀菌的效果,棺材就不容易腐烂,棺材完好,经过简单防腐处理的尸体,就有可能保持完好。二、尸体腐烂时,气味不容易散发出来无论埋葬时防腐驱虫工作做得怎样,但绝大部分的尸体都会腐烂的。在腐烂的过程中,都会散发臭气的。
墓穴上堆上一个土堆,哪怕是在炎热的夏季,臭气也被高高的土堆盖住了,散发不到空气中来的。三、可以防止有些动物扒尸以前农村的狗,饿了什么都吃,连人屎都吃。其实并不是狗喜欢吃屎,只是饿了没办法。有些流浪狗饿急了,遇到新葬的墓地,闻到里面发出的气味,会扒开墓穴找吃的。如果墓穴上堆了很高的土堆,狗闻不到墓穴里尸体分解的气味,墓穴就安全了。
四、可以防止雨水把棺木淋出来墓穴如果只是与地面相平,以前没有水泥硬化,下雨之时,特别是较大雨水之时,就会被水冲洗的露出棺材来,这既不符合入土为安的原则,也会增加环境的恐怖。五、祭祀时地点明确炎黄子孙,都有慎终追远、敬祖敬宗的文化美德,每到清明、中元等时节,都要对逝去的先人进行祭祀。在荒山野岭的墓地,如果不堆个土堆,过了一年后,沒有什么区别,就分辨不出墓地了。
如果时间更长,就更找不着、分不清墓地了,这会给祭祀增加困难。六、阴宅也讲究高度俗话说阴阳一理,就是说阴宅与阳宅在某些道理也是一样的。如阳宅高朗有气势,人住着舒心。所以人们也误认为阴宅,也就是坟墓土堆高些,亡人住着也舒畅些,也有气势些。丧葬文化有许多讲究,光一个坟墓就有许多种称法,如:佳城、茔、窀穸、夜台、冢、穴、竁、陵、园寝、封堆、九源、松岗、一抔土、京观、垄、丘、圹、垗、域、阴宅、马鬣封、塸、寿藏(生坟)……等等等等。
死人火化后要土葬,骨灰盒可以放到棺材里一起埋葬吗?有何习俗要求?
根据我们这里的习俗是不可以的。我们这里是这样的。根据殡葬改革的要求,一律提倡尸体火化,已有40余年了,骨灰装在骨灰盒里,然后将骨灰盒再埋于土中。这样干净利索,省去了棺木开资,尸体腐烂及传染病等的不利因素。可是近些年来,农村经济繁荣了,有些农民手上有钱了,却又兴起了什么棺葬。但我们这里决对不允许将骨灰盒放入棺材中的,这就叫大棺套小棺是不吉利的。
人家是在将尸体火化后,不要骨灰盒,只用一只布质的红袋一装,捧回来。再在棺材的下半层放满纸箔,阴票,毛丈纸等专给死人用的物品。而后将第二套寿衣〈第一套已给死者穿去火花了〉按人型样平整放好。再用纸钱等物品扎成头状,手,身段,腿脚等身体各部位的样子。再将骨灰分段洒在帽,衣,鞋内,而后将寿衣穿戴整齐。(还真像个人形)最后再放在纸钱箔等折成的各式各样的东西(这叫满栈)。
最后再将棺木埋入土中,算完事了。也许有朋友要问我,你怎么知道得这么详细,不瞒你说,前些年我父母亲离世后都是这样做的,我亲眼所见,你还真别说,专做这事的人还真有本事,搞得像模像样的。这里我不是宣传提倡这种做法,我只解答提问者的问题而已,大家千万别误会。其实人死如灯熄,有啥用呢,兄弟姐妹们都要求这么做,花费大家滩,我也只能如此,只不过是表示点报父母的养育之恩的心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