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纸钱是漫长的演变过程,对祖先的敬畏是放在心底而非流于形式,“五牲”祭祀”体现“民以食为天”,彰显子孙对祖先的敬重;唐宋诗词文章传万世,士大夫阶层更享受殊荣,因而焚烧画作魂归故里;烧纸钱只是物质攀比的结果,犹如清朝的发辫被视作“自古”的传统,可悲。
1、清明节快到了,祭拜祖先,大家会说些什么话?
谢问答邀请。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快到了,全国各地都有清明节祭祖,上坟扫墓的习俗,清明是我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人们根据节气来指导农业生产时间,有很多农业谚语,“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还有水稻播种“二月清明莫向前,三月清明莫向后”等等…清明祭祖,上坟扫墓的习俗起源于周朝,人们供奉祭品用来祭拜天地,祈求风调雨顺,农业生产有好收成,后来逐渐演变成为祭祖,上坟扫墓的习俗。
清明祭祖扫墓,首先清理坟墓及周边的杂草,然后摆放好祭品,跪着焚烧纸钱,边烧边喊着祖宗称呼,让他们来拿钱用,告诉他们一年里家里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情,以及家乡发生的变化,祈求他们保佑一家人平平安安,人丁兴旺,财源广进,等等…现在有许多年青人不知道清明有祭祖扫墓的习俗,我记得我们上学的时候,每年清明节学校都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给革命烈士扫墓,献花,我们戴着红领巾在烈士墓前宣誓:要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好好学习,长大后做社会主义接班人,那一刻我们热血沸腾,至今记忆犹新,我个人认为现在学校也要组织这样的活动,以告慰革命先烈们的英灵,
2、东汉蔡伦发明纸之前,人们肯定不会烧纸,那是如何祭拜祖先的呢?
笔者所知,唐朝以前用“五牲”祭祀,唐朝与宋朝用祭文,民国起狠烧纸钱!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但纸张产量仍然很低,东晋桓玄掌权时下令,公文用纸张抄录传达,避免竹简字体变形传达错误命令,此后南北朝动乱纸张技术停滞,唐朝之前聚篝火象征热与光明通往天上,再带上“五牲”即牛、羊、豕、犬、鸡,使祖先能够衣食无忧。唐朝与宋朝文化发展,诗文受欢迎常被形容抢购一空,但深层次原因是纸张产量低,南唐后主李煜特别善于做厕筹,也就是嫩竹子上的膜,舍不得用纸来上厕所,但古人有视死如生情节,因此文人士大夫逝世后,会将部分书籍画作焚烧,这是讹传唐宋盛行烧纸的由来,
明清造纸工艺进步,民间祭祀通常会求“符咒”,但如厕还要用树叶的年代,普通百姓花几文钱买两张,将之焚烧示以对祖先敬意,有钱人家相对奢侈挥洒焚烧,当清末至民国初年机器使得造纸低廉,民众买得起纸钱便竞相烧纸表达敬意,却失去唐宋时期蕴涵的文化底蕴。综述:烧纸钱是漫长的演变过程,对祖先的敬畏是放在心底而非流于形式,“五牲”祭祀”体现“民以食为天”,彰显子孙对祖先的敬重;唐宋诗词文章传万世,士大夫阶层更享受殊荣,因而焚烧画作魂归故里;烧纸钱只是物质攀比的结果,犹如清朝的发辫被视作“自古”的传统,可悲!,
3、祭祀祖先的祭文怎样写?
看到这个提问不免让人沉痛,我岳母年前十一月不幸去世,按照当地习俗,身为女婿的我必须写篇祭文公示(后附祭文全文)。祭文,从商周时期至今,在我国已经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传承,其形式和文体也几经演变,由四言逐渐发展到五言、七言,文体也由诗词、文言文发展到现在的白话文、甚至散文等。文体形式不断演变也带来祭文行文格式随之变化,尤其发展到现在,绝大多数人已不具备相关文化底蕴,对祭文中最基本的关于时间、辈分称谓等都不了解,更别提严格的行文格式了,
但,这并不妨碍您表达自己的真挚情感和悲痛,用我们熟悉的现代白话文、散文一样可以撰写祭文。祭文的本质是表达对先祖亲人的怀念和悲痛心情,其关键重点是要体现祭文最基本的结构组成:对逝者生平的追溯和其一生的总结,其次是祭文时间、以及与祭者的血亲关系,对生平的追述和总结本身就是对先祖亲人的一种怀念和尊重,也便于让更多的人了解逝者的生平和为人,达到追思和铭记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