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谚“一年两个春,过年老牛冷断筋”啥意思?为啥一年有两个春?
农谚“一年两个春,过年老牛冷断筋”啥意思?为啥一年有两个春?再有一个多月就要过年了,有些在外打工的农民兄弟也开始返回家乡了,家里养猪的人家已经杀年猪,做腊肉了。由于是冬季,农民能干的农活也不太多,没事的时候老人们就会聚在一起唠嗑。而老人们聊天,说得最多的还是天气相关的话题,这是百谈不厌的,毕竟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农民是靠天吃饭,对于天气也是十分关注的。
古人在这方面也是总结了许多的农谚,不知道大家可曾听说过“一年两个春,过年老牛冷断筋”这句农谚呢?其说的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一年会有“两个春”呢?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在一年中如果出现了两个立春,即年头和年尾都分布有立春节气,那当年过年期间的天气就会比较的寒冷。而今年就正好是一年中有两个立春,年初的时候有一个,而在大年三十的时候还有一个立春。
如此一来在明年的时候就没有立春了,因此也被成为“无春年”、“寡妇年”,民间认为这样的年份不宜结婚。那为什么一年会出现两个立春呢?今年过年天气是不是很冷?其实不管是“两头春”,还是“无春年”,这些都是正常的历法演变而已。因为古人所制定的二十四节气是中国独有的,其是根据阴历而排列的。而阴历是根据月亮的盈亏变化制定的,其一个月的周期是29天,或者是30天,一年只有354天或355天,因此和与阳历相比要少11天。
聪明的古人为了解决阴阳合历的时间差问题,就增设了“闰月”,经历若干年中就有一年是十三个月。在出现闰月的年份,其一年的时间就有383或384天,因此在这样的年份中,就不再是24节气了,变成了25个节气,因此就会在年首和年尾都有一个“立春”,也就是所谓的“双春年”,但是在下一年自然就会少一个立春,变成了无春年。
农村俗语:两春夹一冬,必定暖烘烘,啥意思?今年是暖冬还是冷冬?
农村俗语:两春夹一冬,必定暖哄哄,啥意思,今年是暖冬还是冷冬?小雪过去,大雪马上就要来临了,而大雪过后就是冰冻的开始。但是对很多人来说,寒冷的冬天是人们不愿意过的,相比寒冷的冬天,很多人更愿意过温暖的冬天。那么今年的冬天是暖冬还是冷冬呢?我们首先看一下农村俗语是怎么说的。根据农村谚语说:“两春夹一冬,必定暖烘烘”。
那么今年的天气是不是“两春夹一冬呢”?今年的冬天是冷冬还是暖冬呢?李子来回答。“两春夹一冬”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古人们发明了太阴历和太阳历,而太阴历和太阳历指的就是我们正在用的阴历和阳历。按照正常的年份来说,一年只有一个立春,但是在一年12个月中,阳历和阴历的天数不同就形成了时间差,比如说阳历有31天,而阴历有大月小月。
而正是这时间差,才出现了一年之中有两个立春,而有的一年之中一个立春也没有。所以才有了“两春夹一冬”的说法。今年的情况如何呢?按照农村俗语:今年是不是“两春夹一冬,必定暖烘烘”的一年呢?我们首先查一下日历:我们先查一下2019年的日历,在2019年的2月4日时会出现立春,而2019年2月4日按照农历来说,就是农历狗年的除夕节,因此按照农历来算,立春节气还属于2018年。
而农历的2018有两个立春节气,因此来说2018年则是“两春夹一冬”的一年,也是“必定暖烘烘的一年”。我们再来看2020年2月4日立春的节气是农历2020年的正月十一日,因此来说在农历2019年是没有立春节气的。所以按照农村的俗语来说,在2019年没有“两春夹一冬”的情况下,今年是非常寒冷的一年。但是事实是不是这样呢?如果按照今年的节日来看,在“春打六九头”的农村俗语下,立春节气在明年的正月十一日,而立春就意味着温暖的开始,春天到了,万物复苏。
但是来说2019年的立春相比于2018年来的稍晚了一些,所以在这个时间段里,今年的冬天正处于“三九四九冰上走”的阶段,因此来说今年的冬天是非常的寒冷的。可是根据2018年的天气情况来看,在2018年的冬天,天气却是异常的寒冷,就我们这里,2018年的冬天甚至比2017年的冬天还要冷,我们这里零下20摄氏度也是很常见的。
而这就和“两春夹一冬,必定暖烘烘”的农村说法产生了矛盾。所以来说,这句农村俗语说的也不一定准确。而在今年没有立春的情况下,今年的冬天会不会冷我们也是拭目以待。综上所述:根据上述所说,农村俗语“两春夹一冬,必定暖烘烘”的含义我们大致了解了。而今年的冬天没有出现“两春夹一冬”的情况,而且今年也没有立春的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