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堂号出典如下:王姓有5支源自姬姓,其后或以“绍姬”为家族堂号。王姓有一支出于古代的乌丸族,故以“乌丸”作为家族堂号。周灵王太子晋好吹笙,作凤凰鸣,其后王氏因以“听笙”、“凤凰”为家族堂号。汉成帝舅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同日封侯,世人称之为“一日五侯”,其家族因以“五侯”为家族堂号。东汉末大臣王祥(184-268),以孝称。
其母冬日欲生鱼,祥“卧冰求鲤”,其后人因以“求鲤”为家族堂号。晋名士王衍(256-311),其兄王戎(竹林七贤主之一)赞其“神姿高彻”,如“琼林玉树”,其后人因以“玉树”为家族堂号。东晋书法家王羲之(321-379),听说山阴地方(今浙江绍兴)有一位道士善养鹅,王羲之以所写之《道德经》与其交换所养之鹅,其后人因以“鹅书”、“写经”为家族堂号。
晋尚书令王彪之(305-377),博闻多识,练悉朝议,家世相传,并谙江左旧事,缄之青箱,世人谓之王氏青箱学。后世即以青箱学指世代相传家学。王彪之后人即以“青箱”为家族堂号。相传周代宫庭外种3株槐树,大臣朝见王帝时,太师、太傅、太保三公面向槐树而立,后世即以三槐比喻三公。北宋初兵部侍郎王祐(924-987),曾植槐树3株,说:“吾之后世,必有为三公者,此所以志也。
”后来,王祜次子王旦(957-1017),为宋真宗相,位居三公之首;王旦的儿子王素(1027-1073)也做到工部尚书的官。他的子孙即以“三槐”为家族堂号。后来又分出绍槐堂、听槐堂、植槐堂、培槐堂、承槐堂、继槐堂、嗣槐堂、仰槐堂、庆槐堂、荣槐堂、茂槐堂、晋槐堂、兴槐堂、新槐堂、槐秀堂、槐德堂、槐芳堂、槐荫堂、槐政堂、槐玫堂、槐明堂、槐清堂、槐茂堂、槐隆堂、槐藻堂、槐庆堂、槐荣堂、槐鑫堂、植三堂、三株堂、兆三堂、思植堂等堂号。
王旦的侄子王质(1001-1045),官知陕州事,克己好善,简素如寒士,不喜蓄财。他告诫子弟说:“此吾家素风,尔曹当毋亡也。”他的后人因以“素风”为家族堂号。隋唐之际有王绩(?-644),号东皋子,一生不得志,曾三仕三隐,其后人以“三隐堂”、“东皋草堂”为家族堂号。王绩的侄孙王勃(650?-676),为唐初文学家,兄弟三人皆才华横溢,其父挚友杜易简称之为“王氏三珠树”,其后人因以“珠树”、“珠耀”为家族堂号。
江西庐陵王氏开基祖王该,唐末自太原移居庐陵。五代南吴君主杨溥动员他将房产捐出为寺,让他离开旧居,北去百里,遇到“三白”就在那里定居。王该走到安成(今江西安福)连岭地方,遇到一匹白马,一打听这个地方叫大白茅,而大白茅不远的地方还有一个地方叫小白毛,王该就在那里定居下来,他的子孙就以“三白”为家族堂号。王该的子孙有一支后来迁居汶源(今安福县洲湖镇汶源村)地方,以“汶源”为家族堂号。
五代十国时王审知(862-925),后梁开平三年(909)受封闽王,子孙称开闽王氏,以“开闽”为家族堂号。南宋学者王应麟(1223-1296),写过一部叫《小学绀珠》的书,主张“无益之言勿听,无益之事勿为,无益之文勿观,无益之友勿亲。”后人遂以“益言”、“益事”、“益文”、“益友”简称“四益”;他还在书中提出 “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的“君子五教”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