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这个词语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为了今天这个拥有56个民族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代称。首先要明确,中国这个词语在古代的含义与今天的含义不同,这个时候的中国指的是今天中国的北方地区,既然秦汉自称中国,那么这个中国究竟是用来指秦汉的本身,还是指华北平原呢。
1、山东这个名字是怎么由来的?
答题山东这个名字?山东:以在太行山之东而得名。山东得名的开始;元设山东东西道;明置山东省,后改山东布政使司;清改山东省,省名至今未变,山东位于太行山的东边,因此得名山东,简称“鲁”,省会在济南。山东地处华东沿海、黄河下游、京杭大运河中北段,是华东地区的最北端省份,西部为黄淮海平原,连接中原,西北与河北省接壤,西南与河南省毗邻,南及东南分别与安徽、江苏两省相望;中部为鲁中山区,地势高突,泰山是全境最高点;东部为山东半岛,伸入黄海、渤海,北隔渤海海峡与辽东半岛相对、拱卫京畿,东隔黄海与朝鲜半岛相望,东南均临黄海、遥望东海及日本南部列岛。
这就是它的得名由来…山东!!~~山东省,中国华东地区的一个沿海省份,简称鲁,省会济南,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北,间,自北而南与河北、河南、安徽、江苏4省接壤。山东中部山地突起,西南、西北低洼平坦,东部缓丘起伏,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东部是山东半岛,西部及北部属华北平原,中南部为山地丘陵,形成以山地丘陵为骨架,平原盆地交错环列其间的地貌,类型包括山地、丘陵、台地、盆地、平原、湖泊等多种类型;地跨淮河、黄河、海河、小清河和胶东五大水系;属暖温带季风气候,
2、“中国”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
首先要明确,中国这个词语在古代的含义与今天的含义不同。基于此,我们再明确王朝与国家的区别,一、最早的“中国”是指国中之国由于华夏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故而商周时期的天子居于华北的正中部,而犬戎、东夷等部族居于商周的四方。为了与诸蛮相区别,故称商周所在为中国,即国中之国也,到了周朝的后期,特别是从春秋以来华夏的势力范围已经远远超出原先的黄河流域了,所以华北平原的齐、晋等国都自称为中国,而将南垂的楚、越等国称为蛮夷。
所以这个时候的中国指的是今天中国的北方地区,二、2000多年前开始,用“中国”代指中国北方秦汉两朝南并百越,北讨匈奴,将万里河山连为一片,此时不仅占有华北,更兼并了华南地区。所以大约从汉朝时期开始,就有人用中国的标签进行代称了,比如司马迁在《史记》提到的匈奴“南与中国为敌”,既然秦汉自称中国,那么这个中国究竟是用来指秦汉的本身,还是指华北平原呢?关于这个还请继续往下看。
到了三国时期,曹魏统治着华北,吴蜀则各分华南,《三国志》尤其写到,孙权称曹操率中国之众,南征荆楚。由此可见,此时的“中国”指的还是华北地区,也可以说是统治着整个华北地区的政权,所以从秦汉以来,确立了占中原者为中国正统的说法。三、两晋南北朝开始,“中国”这个词逐渐成为象征正统王朝的标签两晋与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权更迭太频繁,加上不断有游牧民族进入中原,
为了显示自己的正统地位,北方的5胡16国与江南的东晋都自称中国,而南北朝划江而治以后,南北的争夺更为激烈。比如北朝鲜卑人骂南朝汉人为岛夷,南朝汉人则骂北朝鲜卑人为索虏,争着给自己打上“中国”的标签,当然这种争论也是无疾而终,最终的结局还是大一统得到了中国的称号。隋唐一统南北,中国之争也就告一段落,隋、唐都自认中国正统,这是无可厚非的,
隋炀帝讨伐高句丽是因为高句丽在五胡16国时期抢占了辽东半岛,他要收回来,他说辽东自古属中国之土也。但隋唐以后,由于两宋过于脆弱,出现了北宋与辽对峙、南宋与金对峙的状态,南边称北边为北朝,北边又称南边为南朝,归根结底还是像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正统之争,不过可以明确的是,由于其他民族受到华夏文化的感染而脱离了原始野蛮的状态,辽、金都向往中国化,说明这个时候的“中国”已经不再是指华北,而是一个有资格统治华夏地区的正统政权的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