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是一个传统的祭祀节日,为什么要提前祭祀呢?如果提前献祭,那么提前几天好呢?答案要从传统的祖先祭祀习俗开始。祭祀祖先则主要祈求祖先保佑平安,升官发财,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一个盛大又隆重的祖先祭祀节日,通常在春末和仲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8天。
1、古人为何要祭祀?
白露是一场追怀大禹的先贤祭《庄子·天下篇》赞大禹:“昔者,禹之湮洪水、决江河而通四夷九州”,《孟子·膝文公上》钦佩大禹:“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李太白诗颂大禹:“大禹理百川,儿啼不窥家,杀湍湮洪水,九州始蚕麻”,每年白露时节,奉祀大禹风俗古往今来传习不绝。禹王香会行三鞠躬礼、恭读祝文、敬献佾舞生活在太湖边的渔民,依然保持祭祀治水英雄大禹的习俗,称其为“水路之神”,
白露日,渔民要赶往太湖西山岛上的禹王庙进香,举行禹王香会。清人金友理编纂的《太湖备考》记载,禹王香期为七天,前三天祭拜,后三天酬神,最后一天还有送神仪式,内容包括敬献三牢(牛、羊﹑猪三牲)、奠帛、献三爵(献酒)、上香、献花,行三鞠躬礼、恭读祝文、敬献佾舞等。在祭拜时,渔民许愿将把秋冬之际捕捞的第一尾肥鱼献给禹王,
唐人贾岛,“已曾几遍随旌旆,去谒荒郊大禹祠”。大禹治水为中华民族置入勇敢顽强精神基因宋人黄庭坚《登临晴川阁怀古赞颂大禹治水》诗曰:“九州禹迹忘安乐,换却江山永泰宁,”后羿射九日、女娲补天裂、精卫填沧海、大禹治洪水上古传说是最早的“高台教化”,其传承和昭示的是中华民族面对强大的灾害、灾难之时,选择勇敢面对、豪情奋进。
2、祭祀祖先是迷信吗?
首先,祭祀祖先不是迷信!是有科学依据的,但凡是孝顺的家庭,对祖先比较恭敬的家庭,家庭条件都不会太差!你可以看看古往今来那么多的大户人家有专门的祠堂,有专门的祭祀祖先的地方,所以他们的子孙后代才会兴旺发达,子孙后代才会一代接一代地人才辈出,并不是说是祖先保佑了他们,当然从未知的力量方面有一定的因素,但是更多的是一种精神和家族渊源的传承!一个家庭有了祖先,才有后辈一代代传承,祖先就像是一盏盏明灯,给了后辈前进的光明和路途。
3、祭祀的作用是什么?古人为什么重视?
祭祀的作用?用现代眼光看,说白了只是一种心理安慰,但在古代却是天大的事。为什么古人如此重视祭祀?源于古代的科学技术的落后,古人解释不了大自然的现象,天地、日月星辰、电闪雷鸣、河流山川、花草树木就认为它们都是神仙——天神地祇、日神月神它们都具有神奇的力量,一些天灾认为是神对人的惩罚。古人认为人死而不灭,
人死后变成仙或鬼。鬼仙也是具有超人能力的,尤其自己的祖先。人遇到不幸坎坷,认为是祖先的惩戒,古人科学的不发达,产生了他们的世界观:世界是由人鬼神共同掌管的。人间的灾难和厄运,都是得罪了鬼神,所以才会发生,为了得到平安幸福,风调雨顺就要向鬼神祈祷和上供,于是就产生了祭祀。祭祀是古代人的一种信仰,有时是很残忍的。
古人以人的思想想神鬼,除敬献“三牲”和美酒佳肴,甚至活人、童男童女,西门豹治邺里,硬说河伯缺媳妇,每年献美女。但有时也是愚弄人民的工具,古代皇帝自称“天子”,是代替上天管理国家,以表明自己做皇帝的正统和合理。打家劫舍的都标榜是“替天行道”,祭祀祖先则主要祈求祖先保佑平安,升官发财。不是为祖先,主要是为自己和后人谋幸福,
4、清明祭祖为什么要提前?提前几天好?
俗话说,“早清明,晚寒食”,其大意是:清明节祭可以提前,寒食节祭可以推迟。清明节是一个传统的祭祀节日,为什么要提前祭祀呢?如果提前献祭,那么提前几天好呢?答案要从传统的祖先祭祀习俗开始,【提前祭祀渊源】清明节前扫墓,是先人世代传承的传统民俗,清明节要提前祭祖,主要原因是清明节前是寒食节,说起寒食节,我相信大家都比较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