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姓是匈奴、屠各、乌恒的胡人改的姓。使现在关于王姓的起源有着很多的解释,有的说它起源于尧舜时期;有的说它起源于周朝的时候和姬姓有关;还有的认为,王姓最开始是少数民族的一个姓氏,唐初时胡化严重,连征兵也是胡人的府兵制,而不是汉人的“募兵制”。
1、李姓的祖先是胡人吗?李姓的起源与变迁是怎样的?
李姓的先主是不是胡人应从其姓氏来源考证,不能一概而论。李氏来源较多:1、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是: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徵,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难时,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
另一种说法是:据《姓氏考略》记载,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唐高祖李渊认为李姓的始祖是皋陶,所以追尊皋陶为「德明皇帝」,2、出自他族改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
鲜卑氏有复姓叱李氏,汉化后,改为汉字单姓李氏。是为洛阳李氏,3、出自他姓改李氏。据有关资料所载,唐开国元勋有诸将(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鲜于氏等16氏),因立功从唐国姓,被赐姓李,4、春秋时赵国将领武安君的后代有李左车,其后以李为姓。5、为北魏代北复姓所改,北魏时有代北复姓叱李氏、高护氏,随孝文帝入中原后,改为单姓李氏。
6、少数民族中本有的姓氏,延边朝鲜族常见姓氏有李姓。新加坡的李光耀也为李姓,所谓李姓为胡人之说,多认为唐太宗为鲜卑族血统一说,还有好多少数民族被唐太宗李世民赐姓李。多个民族形成过程中,相互通婚,交融,共同形成了中华民族,其中以汉族为最大,汉族中以李姓自唐以后,发展成人口最多的大姓。只能说李姓家族的一小部分有少数民族血统,或者是少数民族,
2、有人说姓胡的都是以前的胡人,北方少数民族的后代。你怎么看?
在没有运用“家谱”划定伦理关系的原始社会里,辈分是靠改变部族名界定的,古,是远古部族名,古姓,古家管理水源的官名水正记号为“沽”,负责木工的木正记号为“枯”,负责用火的火正为“怙”,金正为“钴”,女官为“姑”、“估”、宰官为“胡”,虞官(管理山林)为“岵”,草正为“苦”,车正为“軲”,牛官为“牯”,鸟官为“鸪”,教官为“诂”,鱼官为“鮕”古部族与辛部族婚育后代记号为“辜”,与骨部族婚育后代为“骷”。
3、从姓氏来看,哪些姓是汉族,张姓是不是汉族?
许多人认为汉族来源于华夏,华夏来源于炎黄,炎帝姓姜、黄帝姓姬,姜姓延续了300个姓,姬姓产生了400个姓,那就是我们汉族的姓氏来源,也就是我们都是炎黄子孙了。其实这种说法时间并不长,最早出现这种说法应该是明清儒家鼎盛时期的两朝,最晚出现应该是民国抗战时期,汉族、汉姓、汉字、汉文化,其实就是一个混合体,是由各朝代汇编而成的。
春秋早期的齐恒公的丞相管仲提出以中原姓姬和姓姜的为华夏,其他都是夷狄,那就是“西戎、北狄、东夷、南蛮”,春秋末期的孔夫子的儒家是从周礼的“巫卜占祭礼”中分化出来的,孔子的儒家是以祭祀为主,就是祭拜祖先的周礼。孔子赞成管仲的“华夷之分”,认为自己是华夏延续了西周周礼,最早提出黄帝是华夏共祖的是战国末期齐国方士邹衍。
自从西汉汉武帝时颁布了“独尊儒术”后,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将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疏理成血缘关系,将秦留下来的七国庶民自愿认同出一源,这个源头就是“炎黄”,也就是第一次提示我们是炎黄子孙,(鲜卑人将魏书改为楷书,那就是我们现在用的汉字繁体字)西晋八王之乱,接下来就是五胡乱华。南北朝时,北朝建立了十六个胡人政权,但是都是用汉人朝代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