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设定该夜明珠为理想球体,则又可根据不同物质的密度计算出理想球体的直径,从而得出金刚石直径为4.41至4.4厘米,萤石直径为4.64至4.52厘米,珍珠直径为4.87至4.75厘米。从两组数据对比可知,萤石和珍珠的直径显然偏大,而金刚石的直径则相对较为吻合。因此,该“夜明珠”为金刚石的可能性偏大。此外,《孙殿英东陵盗宝记》中引用了孙殿英话说,“她(慈禧)口里含着一颗夜明珠,分开是两块,合拢就是一个圆球,分开透明无光,合拢时透出一道绿色寒光,夜间百步之内可照见头发”。
根据专家推论,盗匪口中所谓的《孙殿英东陵盗宝记》中引用了孙殿英“寒光”或“绿色寒光”,应该都是盗匪们进入阴冷黑暗墓室后,“夜明珠”在火把或电筒光下呈现出的光学效果。而根据矿物学知识,由于火把或电筒光的颜色偏红橙,而在这种低能量光线的照射下,任何矿物都不会发出明显的荧光或磷光。因此,有专家认为“夜明珠”发出的光不可能是矿物荧光或磷光,而是巨粒金刚石在自然状态下的出火现象。
如上,两种说法都得出了一个结论,那就是慈禧口中的“夜明珠”,其实就是一块具有近似球形形态,质量约为78.28克拉的金刚石原石。慈禧口中的“夜明珠”从何而来?关于这颗“夜明珠”的来历,根据中国科学院矿物学博士王春云的说法,其通过历史学与考古学研究,证明其实际上就是由印度莫卧儿王朝沙·贾汗国王命名、迄今已经丢失了将近350年之久的“莫卧儿大帝金刚石”原石。
在过去的三百多年时间里,全世界始终在讨论“莫卧儿大帝金刚石”是否早已经被切割数块,并表明各国王室所收藏的宝石,其实就是“莫卧儿大帝金刚石”切割而来,其中“光明之山”由大英帝国王室收藏,镶嵌在伊丽莎白女王的王冠上;“光明之海”(又称光明之川、光明之眼)曾由伊朗王室收藏,镶嵌在伊朗国王巴列维的王冠上;“奥尔洛夫”则曾由俄罗斯沙皇皇室收藏,镶嵌在凯瑟琳女王的权杖上;“月亮之山”曾由俄罗斯沙皇皇室收藏,但后来去向不明。
此外,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法国旅行家塔维尼耶(Tavernier)曾在1665年提到的,那颗280克拉、玫瑰琢型的优质净水金刚石,其实就是被切割了的“莫卧儿大帝金刚石”。不过,王春云博士认为,这其实只是“莫卧儿大帝金刚石”的一个替换品。同时,王春云博士在论文中还对“莫卧儿大帝金刚石”如何进入清廷进行了探讨,认为最有可能是阿富汗国王艾哈迈德·沙阿·阿布达里,在先后八次远征印度莫卧儿王朝时抢夺而来,然后在1760年或1762年向清廷派遣使团时,将该宝朝贡给了乾隆皇帝,后一直在清朝皇室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