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不同是火焰的形状,蜡烛在地面燃烧时,是由于加热后的烛芯附近的气体密度变低而上升,较冷的气体从下面补充进来形成的对流作用,从而将蜡烛的火焰拉长呈泪珠状,并且由于部分炭黑来不及充分燃烧就会被带走,使火焰分层呈红黄色。题主把在地面与失重状态的对比图片都贴出来了,是要让人讲原理吗?简单说一说吧,在人类没有进入航天时代的时候一直认为,在失重状态下燃烧的蜡烛会立刻熄灭,原理很简单,没有重力也就没有冷热空气间的对流,也就是燃烧产生的热空气不会上升,而含有氧气的冷空气无法补充进来,而点燃的蜡烛会瞬间消耗完它附近的氧气,燃烧就会马上终止了。
在失重情况下,蜡烛燃烧时的火焰会是什么形状?
题主把在地面与失重状态的对比图片都贴出来了,是要让人讲原理吗?简单说一说吧,在人类没有进入航天时代的时候一直认为,在失重状态下燃烧的蜡烛会立刻熄灭,原理很简单,没有重力也就没有冷热空气间的对流,也就是燃烧产生的热空气不会上升,而含有氧气的冷空气无法补充进来,而点燃的蜡烛会瞬间消耗完它附近的氧气,燃烧就会马上终止了。
逻辑上这种解释完很行得通,也正是这种逻辑上的思维定式妨碍了人们在实践中去验证,飞往太空的宇航员都没有想到去擦根火柴或点蜡烛看看是什么样,当然,很有可能也是为了安全需要,毕竟太空舱内氧气含量是比较高的。但在1987年2月,“和平号”宇宙空间站发生了一次小事故—氧气发生器起火了。但与人们想象的不一样,燃烧的火焰并没有自动熄灭,还得靠宇航员动手将火扑灭。
在这起事故后,俄罗斯和美国宇航员才想起在失重条件下进行蜡烛的燃烧实验。点燃了蜡烛后,结果并不是马上熄灭,而是持续燃烧,只不过燃烧速度要比在地面上缓慢得多。最大的不同是火焰的形状,蜡烛在地面燃烧时,是由于加热后的烛芯附近的气体密度变低而上升,较冷的气体从下面补充进来形成的对流作用,从而将蜡烛的火焰拉长呈泪珠状,并且由于部分炭黑来不及充分燃烧就会被带走,使火焰分层呈红黄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