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考古学家断定年代的依据是根据墓穴里的柏木的直径大小来推定的,直径越粗的墓葬时间更早,柏木直径较细的墓葬时间靠后。去世早的人把直径粗的柏树全砍完了,到了后来,只能砍伐细些的柏树了。这种形制的墓葬很费柏树,那个地区的柏树几乎被全部砍伐,这就是后来的西宁地区环境恶化的主要根源。在远古时期,西宁地区有很茂密的柏树群植被。
柏树,生长缓慢,在那样的环境里,生长十公分的直径,需要至少三十年的时间,可想而知,做棺木的柏树材料,得长多少年才能成才!到了汉代,“黄肠题凑”被大汉王室发展到了顶点,只用柏树中间黄色的木心做材料,这就是所谓的——黄肠!多么的奢侈!什么棺材最好?有些材质,普通人只能想想罢了!根据各人的追求不同,想要达到的目的不同,需求的棺材材质就不同。
从历史记载中我们知道,有石棺,铁棺,铜棺,金棺,银棺,楠木棺。杭州西湖旁倒塌的雷锋塔地宫中发现的“阿育王塔”就是银制,还有盛装佛骨的“舍利金瓶”。西安法门寺地宫发现的“佛祖真身宝函”分八重,丝绸包裹的银质宝函之后,是鎏金诸尊说法宝函,六臂观音纯金宝函,珍珠宝函和宝石宝函。在宝石宝函里面是丝绸包裹着的金制宝瓶。
同时在附近处还发现了鎏金函。鎏金函内存放了一个檀香木函。檀香木函内是水晶棺,水晶棺内还有一个小玉棺。棺内放的是佛指骨舍利。这些材质的棺椁,奢华到了极致。后世之人,也许很难再达到这样的水平,只能是望其项背而暗自感叹一下了!视死如生!这是多数人对自己百年后的想法和要求!生前享用的东西,去世后同样的需要!好了,就聊到这里,有不足之处还请多多指教!。
农村老人出殡的棺材为何要十几人抬?
从古代到十几年前,很多人都见过土葬的场景,往往都是很多人抬着棺材。从传统的角度来看,抬棺的人越多就说明这个人的身份肯定不一般,而皇帝的棺椁需要上百人来扶持。除了对于死者的尊重以外,还有什么其他的原因么?从中国的传统来看,自古以来就流传着一种说法,一旦棺材落地就可能发生很多不好的事情,不管是对于家人还是周围的人,当然这里边有很多迷信的成分,所以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所以会尽量的找很多人抬棺材。
第二种说法大致是从三国时期流传开的,当时诸葛亮墓葬的时候就是找了四个军师,并且告诉他们绳子断了就是他埋葬的地方。如果墓地没到,棺材落地了,没办法,只能在棺材落下的地方埋葬。但是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一不小心在家里就落地,那就尴尬了,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找这么多人抬棺就是为了防止落地。还有一个重要的说法就是,棺材一旦落地,灵魂也就落地了,如果没有到墓地的话,这个灵魂可能就一直飘摇着。
许多人将“棺材菌”说的很吓人,“棺材菌”究竟是怎么回事儿?
棺材菌在以前一直都是蒙上一层很神秘的面纱,很多人都把这种菌类说得多么高深莫测,有人说是人死后,放入棺材之后,吐出的最后一口气所到的棺材位置,那么这个地方就能长出棺材菌。还有些人说,有些人在死后,可能之前都是假死,人们以为是真的死去,但是可能再次醒来已经被埋入地下,最后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最终吐血而死。
见过棺材菌的人都知道,棺材菌一般都是呈现鲜红的颜色,就和血的颜色相似。因此民间传说棺材菌之所以能在没有阳光,没有空气的底下生活,就是因为靠这一摊血的养分供给才能生长几十上百年的时间,这也是为什么棺材菌的颜色比较鲜红,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在古代这种说法大多数人都认同,毕竟当时很多人都是没有文化,哪个人一说,大家都人云亦云了。
但是其实这些说法都是毫无根据的,没有任何的科学依据,棺材菌和灵芝这些菌类都比较类似,很多菌类之所以在一些完全没有阳光的阴暗潮湿地带能够存活,就是因为他们并不需要阳光,可能只要有一小点点的空气以及有养分来源就能够生长。棺材菌在地下能够存活,完全是没有光照,甚至空气都是非常稀少的,但是如果地下比较潮湿,有养分的供给,那么条件达到就能够生长。
人的尸体在棺材里面腐烂,棺材木材其实也是一种养分来源,这些都给了棺材菌生长所需的养分。不过可能棺材菌的生长是偶然的事情,并不是很常见,所以比较稀少。加上很多菌类确实是具有一定要用药用价值,所以导致棺材菌的价格比较高。据了解市面上的棺材菌,价格都是按照一千多块钱一克来卖的,价格非常贵。所以棺材菌的生长,并不是人们说的那么玄乎,只是在自然界当中,条件成熟自然就能够生长,没有什么稀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