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清明是人们度过漫长冬季后出室,迎接自然的节日,那么重阳大约是在秋寒新至人们即将隐居时,告别自然的节日。所以民间有清明节“踏青”,重阳节“辞青”的风俗。自魏晋期,重阳的气氛日渐浓郁,为历代文人墨客吟咏最多的几个传统节日之一。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登高对于自然的崇拜与死亡的敬畏,成就了重阳节登高的风俗。远古时,古人对山岳崇拜。《礼记·祭法》记载:“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 古人对山既敬畏又充满崇拜,“登山祈福”的习俗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流行开来。登高避灾之说法始于东汉,当时河南有个叫桓景的术士认为这一天里会有瘟气降临,人们要离开自己的家,尽可能到高处去,才能平安。
桓景避灾的故事在社会上造成了影响,东汉后,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 吃重阳糕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用“谐音梗”这种东西,应该是父母对子女最质朴的爱了。
赏菊并饮菊花酒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佩茱萸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
于是人们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里,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可佩戴。重阳节发展到今天,和老人产生了强烈的关系。1988年,我国将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定为“敬老节”。2013年7月1日实施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首次明确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重阳敬老,已经变成了整个中国社会的集体共识。
但真的是这样吗?重阳节节味淡漠,很少有人会刻意要去过这个节日。而今年的重阳节又恰逢工作日,我们甚至不能回家陪伴老人度过这样简单的一天。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有方之游,成为了我们义无反顾离家的理由。家,好像是一个默认的客观存在。在印象中,家和家人似乎永远不会消失。美国作家 Paul Bowles 有过这样一段话:因为我们不知道死亡何时到达,所以会把生命当做一座永不干枯的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