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每年清明节前后大部分时候都会下雨?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在二十四节气中:自雨水节气之后,降雨量会慢慢增多,在经过惊蛰、春分这两个节气就到了农历三月的清明节气(每月前十五天为一节、后十五天为-中气,严格地说清明是一个节)。清明节的名称与此时天气物侯的特点有关。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曰:“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
”也就是说春分节气之后的下一个节气就是清明节气,这是处于北方天际的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东偏南15度的乙方。“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岁时百问》曰“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虽然作为节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为时序标志的清明节气早已被古人所认识,汉代已有了明确的记载。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和民众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气候规律,比较适宜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物候、降雨等方面的变化,对人们依时安排农耕、蚕桑等活动有不可或缺的指导意义。
到了清明,气温变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所以清明对于古代农业生产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节气。农谚说 “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正是说的这个道理。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记载:“清明节,命蚕妾,治蚕室······”说的是这时开始准备养蚕。其中的“清明节”还只是一个节气,不是节日。
今日白露,为何农村的老人担心白露节气下雨呢?白露下雨有啥说法吗?
今日白露,为何农村的老人担心白露节气下雨呢?白露下雨有啥说法吗?今天是9月8日,农历八月初十,正恰逢白露节气。作为24节气当中的第15个,白露节气的到来,意味着露深渐渐重,“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正反映这个节气的特征。最近清晨出去劳作的话,最好都穿着长裤,并且最好可以着胶鞋,这样可以避免被露水浸湿衣裳。
露水的形成,主要是白天和夜间温差较大,由水汽凝结而成,俗话说“处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就是告诉我们白露之后,天气就逐渐凉了下来,不要再像之前那样赤膀。对于,农村庄稼汉而言,白露除了气候的变化之外,更为关键的是秋收已经不远了,农村老人都说白露莫下雨,下雨粮遭殃,为什么呢?因为各地的作物不同,其生长的阶段有所差别,不过放眼望去,南方地区种植水稻,北方地区种植玉米和小麦。
千百年来,我们的祖祖辈辈都遵循“不同气候干不同事”,而节气就是用来指导农业生产的,春播秋收向来如此。对于白露节气而言,这个阶段正是很多作物灌浆、结籽的关键期。前段时间,由于干旱少雨,那些种田大户没少折腾,很多水库的水都快被打干了,因为灌浆期没有雨水保证,有可能造成结籽率低,直接导致减产。虽然,现在承包大户为了保证收成,秋收的都很迟,但是在水稻秀齐之前水必须管够。
所以有“白露前是雨”的说法,不过后面还有一句,“白露后是鬼”,显然白露之后再下雨就不好了。为什么说白露及之后,再下雨就不是农民所期盼的了呢?因为,在白露之后,很多地方就已经开始秋收了,如果这段时间雨水充沛的话,不仅起不到增收的作用,还有可能直接导致减少。一是雨水多,庄稼容易倒伏;二是雨水太多,会增加害虫的繁殖;三是雨水多,庄稼地里和稀泥,不方便收割。
所以说,农民都不希望在白露的时候下雨。另外,农村总结的俗语也都表达这个含义。“白露下了雨,市上缺少米”,白露下雨直接导致减产,收获的季节市面上都缺米。但是,如果反过来“白露天气晴,谷米白如银”,由此可见白露宜晴不宜雨。同时,白露的气候还能预测未来的天气,“雨打白露,天天溜路”、“白露不下雨,干到重阳底”,如果白露下了雨,之后长时间都是滴滴答答的,不利于秋收。
所以,根据千百年来总结的俗语来看,白露节晴天要更好,更加有利于庄稼的丰收。综上所述,白露作为24节气之一,预示着天气真的是从夏到秋了,秋深露重表现尤为突出。对于庄稼汉而言,风调雨顺方能五谷丰登,如果不不能遂了心意,只能借助外力,或者面临庄稼减产。白露之后,各地忙着秋收,下了雨庄稼减产,还不利于收获,所以都不希望白露下雨。
今天11时13分,将迎来谷雨节气,为何二十四节气几乎都要遇到下雨?
谷雨谷雨,谷子需要雨水滋润的节气,当然通常会有雨。古人对节气的命名通常是根据农事和天气来的,也是常年经验累积下来得出的规律。我以为今年这样阳光明媚的日子不会下雨,没想到老天还是象征性的撒了几颗,总算没辜负前人的智慧。24节气也并没有都会遇到下雨,只是用节气来指导农事活动,而农事最主要的就是受天气影响,一定要把天气和节气扯关系的话就是这么理解没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