坟上不可有污浊之物,不敬而破运。祭祀者用在寒食上,必是上午,下午不可。前几天我曾有说。凡公墓,会上香,上香者三支,以求三才之象也显清明之意,香多儿孙愚浊难成器。两支白蜡,三杯水酒,一挂大鞭,二个蒸馍,四个果盘,九张黄表(三筒分)。跪叩三头或九头即可,果子可吃以助灵气。清明不用刀头肉。民间坟祭祀者,只用烧纸任数,大鞭一挂,菜馍任意,跪烧三叩以进哀痛之思。
农村人大年三十下午为什么都要去祖坟上放炮?这有什么讲究吗?
坐标豫东平原,我们这里是大年三十下午祭祖。一般是家里的男人们,父亲带着儿孙,出嫁的女人也要回娘家,去给过世的亲人烧纸,放鞭炮,现在有的会放几桶?烟花 ,另外还要带一把铁锹,每个人都要挖几铁锹的土放在坟上,谓之添坟,就是子子孙孙后辈们没有忘记他们,每年都来看望他们,在这一年最为重要的节日,告慰离世的亲人的在天之灵。
每年添坟使亲人的坟茔不致因常年的风霜雨雪的侵蚀而变低矮。常有人说中国人没有信仰,其实错了,中国人是没有宗教信仰,不能说没有信仰,他们的信仰就是,祖先!通过祭祖,我们知道我们的根在哪里,我们从哪里来又要走向何方,通过祭祖,一年一年的寻根纠偏,我们才不会迷失方向,在这中华大地上一代一代的生生不息。这也就是,中国人安土重迁,极注重落叶?归根,和寻根文化热度不减的原因,因为这,就是我们民族朴素的信仰。
传统清明节提前几天上坟比较好?在传统文化习俗中,有哪些禁忌需要注意?
岁岁清明今又至,秉烛化纸寄哀思。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即将到来,我给大家说说清明节祭故人的一些常识和注意事项,因各地风俗习惯有所不同,仅供参考。1、做好上坟前准备工作。如农村上坟要提前剪好白纸条(信阳农村叫“翘钱紙”,这“翘钱紙”有不同的解释,有的说是给死者添砖加瓦,有的说是给死者添加的衣服,那种说法正确,也没必要去追求明白,第三种说法是让世人看到坟头上挂白纸条,显示这坟是有主的,有后人的。
有的坟头压上一叠烧纸,也显示此坟不是孤坟)。除了买烧纸外,还有鞕炮、阴钞(冥币)。如有近几年安葬的亲人想立碑的,也要提前把碑文刻好。需要在坟前砌“拜台”的(坟前烧纸烧冥币用的水泥平台),坟要是在别人山地上,砌“拜台”要占地皮,要提前和山主商量好再行动,避免矛盾和纠纷。以上都是要提前做的准备工作。至于上坟或扫墓时间,提前一周进行,一般不推迟。
2、上坟那一天穿什么衣服。上坟人穿的衣服不能大红大花,因为上坟是件的悲哀事,要显得庄重严肃。有的让认为红色可以避邪,就穿件红衣服。所以遭到人们的说三道四,但现在有的人为避嫌,就穿红内衣、红袜子,外表不显露。关于上坟的程序是,先挂“翘钱紙”、然后烧钱紙、敬酒、放鞕炮,后人用树棍在纸灰堆四周划个留有开口的圆圈,意思是烧的钱紙让故者进来领走。
如果是上坟的后人多,可以分工,同时进行。3、为什么过去有的坟头上白纸条一头是红色的。其区别是死者有儿子坟头挂的纸条全是全白色,死者有女无儿的 ,挂在坟头白条纸上部是红色的,别人看到就知道这家老人死前没有儿子。实际上是旧社会留下来的陈规,对没儿子的家庭是一种岐视。但在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的进步,男女平等,儿女都一样,所以,现在也就看不到红头“翘钱紙”了,女儿在其父母坟头上也都是全白色纸条。
4、立碑问题,有父母双亲的坟在一起紧挨着的坟墓,碑要立在两坟中间,不能偏向哪个坟。我在乡镇工作时就碰到这么一件事,老人活着时,两个儿子各养一个老人,老大养父亲,老二养母亲,双老死后,老大(在城里工作)拿钱让老二给父母立碑,老二心眼有点歪,没有立在双亲坟中间,而是偏向母亲坟,引起老大两口子不满,闹起矛盾,最后才重新立中间。
5、包坟和迁坟问题(由于风吹雨淋,坟土流失),农村也有讲究,润年润月是不立碑、不包坟、不迁坟的,至于有什么说法,还不得而知。在城市不叫上坟,叫“扫墓”。人死了都安葬在公墓或陵园,死者都立有碑文,拿 些水果、鲜白花及酒,和失去的亲人或战友说些思念的话,撒酒寄哀思。2019年春节为防控疫情都是在家里度过的,憋在家里很长时间, 不能探亲访友,好多人期盼着清明节期间回家乡上坟 ,探亲看望父母,不知能否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