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在每年6月21日前后(2019年夏至日为2019年06月21日,星期五,阴历五月十九)。夏至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夏至三庚数头伏,就是说夏至(每年的6月21日前后)后出现的第三个庚日那天就是头伏。
夏至在哪天?
夏至在每年6月21日前后(2019年夏至日为2019年06月21日,星期五,阴历五月十九)。夏至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夏至属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夏至前后,地球位于远日点附近,运行的速度稍慢,这造成了在一年中太阳在北半球的时间比在南半球长8天,因此北半球的夏天要稍稍漫长一些。“二十四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
由于中国古代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因此加入“二十四节气”能较好的反映出太阳运行的周期。由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人们看起来太阳在星空中每一回归年自西向东运行一周。
太阳在星空中移动的路线叫做黄道。用黄经表示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规定太阳黄经每变化15度叫做一气。古代历法以太阳历二十四气配阴历十二月,阴历每月二气:在月初的叫节令,在月中以后的叫中气。如立春为正月节令,雨水为正月中气。“二十四节气”分十二节令和十二中气。有时也通称为节气,即通常说的二十四节气。又因一回归年=365.2422太阳日并不是整数,所以不能固定,所以冬至、春分、夏至、秋分,一般都在12月,3月,6月和9月的21或22日,相差一天左右。
2017年三伏天什么时候开始?
夏至三庚数头伏,就是说夏至(每年的6月21日前后)后出现的第三个庚日那天就是头伏。秋后有一伏,也就是说三伏必须出现在立秋(8月8日前后)之后,时间不够怎么办?那就延长中伏的时间,所以有时候中伏会是20天。以上是伏天开始结束的两个基本原则,自己喜欢可以去推算。再补充一下,什么叫“庚日”:今年6月21日夏至,6月22日就是“庚辰日”,即为第一个庚日(要去查黄历,比如在墨迹天气里就可以找到),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第三个庚日会出现在7月12日,所以几年从7月12日起入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