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一天,读书人都会在月光下摆上香案,虔诚地对着魁星举香礼拜,祈求其保佑自己“科举”之路平顺通达,金榜题名。七夕对女子们来说,又叫“乞巧节”。毕竟神话传说故事中的女主角织女是一个心灵手巧的能干女子。在“男主外女主内”的封建社会,一个女子若能有双灵巧的双手,必能做出一手可口的茶饭,一手漂亮的“女活儿”(针线活),并以此赢得丈夫的喜爱、公婆的认可。
在妇女们心目中,以心灵手巧著称的织女,自然是她们崇拜的偶像,于是在七夕这一天,她们也会摆上香案,对着一弯新月虔诚跪拜,祈求月亮保佑自己能如织女般练就一双巧手。关于这项习俗在唐代诗人施肩吾的《幼女词》中有非常生动的描述:“幼女才六岁,未知巧与拙。 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看,一个不谙世事的女童都已知道学大人们跪拜新月“乞巧”,可见这项习俗在民间有多么深入人心!在我国民间还有七夕吃巧果的习俗。
据说很久以前有一位名叫小巧的姑娘,非常同情牛郎和织女的凄美爱情遭遇,于是在每年的七夕之夜,她都会做一种精致的小点心,摆在几案上对天焚香供奉,以祈祷牛郎和织女能在天上相见。当地的土地公被小巧的诚心所打动,将此事汇报到了天庭。玉帝碍于天规无法赦免牛郎织女,但是也被小巧的心意所感动,于是令月老牵线,为小巧促成了一桩美满的姻缘。
此后,小巧和意中人终身厮守,和和美美,使众人称羡,于是不少女孩子也效仿小巧,在每年的七夕制作性状各异的小点心,祈求姻缘美满,幸福一生。这种点心也被称为“巧果”,七夕吃“巧果”的习俗也流传至今。另外,七夕节在时令上,已是夏末秋初时节。此时天高气爽,云淡风轻,仰望天空,形态各异的云朵点缀着蔚蓝的晴空,煞是好看,所以在我的家乡,也有“七月七看巧云”的说法。
古代人是怎么过七夕的?会不会送玫瑰花?
本文为文史类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农历七月初七,传统的七夕节又要到了。商家也好,媒体也罢,包括热恋中的男男女女们,又开始热闹了起来。单身狗说:我不care!Ok,祝你缘封不动,高兴就好。说到七夕呢,现在基本都知道,这是一个咱们中国传统的节日。但稍微有点年纪的朋友应该有印象,七夕以“中国情人节”的形象重新打包出现,实际上是最近十年左右的事情。
那么,作为传统节日的七夕,它本来的面目是什么样的?后来为什么沉寂了?又是怎样改头换面以“中国情人节”的形式重新登场的?作为七夕的“镜像节日”的西方情人节是怎么个来历?以及,为什么会发生传统的七夕到现在“中国情人节”的这种流变?这一系列的问题,可能是很多人感兴趣的,也确实是值得我们聊一聊的。所以,借着今年的七夕节,我们团队准备了一组文章,分别来跟大家聊聊上述的这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