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回来的稻谷一般要晒两三天,也就是说晒二三遍就可以了。白露前后老是下雨,我们这边好农活都担误了,前两天天刚一放晴,家家户户掰玉米,收稻谷,收回来的稻谷,有太阳天又忙着抢晒稻谷,第一天白天晒一天,晚上从田地里干活回来会全部风一遍,风去瘪谷,灰尘,杂草,第二天晒的时候,几乎全是好点的谷子,瘪谷水份重些,经过第二天再晒一天,自然又会干些,晚上再风一遍。
1、为什么要晒稻谷?
稻谷收割回来后要晒干,这农业常识。稻谷要晒干是基于两个主要原因,一个原因是,晒干的谷子才能储存,否则谷子因为水份大,湿度重,储存后很快就会出现发霉变质,最后会腐烂掉。这样一来,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粮食就全浪费了,另一个原因是,晒干的谷粒在加工碾米时才易于使谷壳和米粒顺利分离开而又不至于出现烂米粒、断米粒或暴腰米粒,大米的外观才会颗粒均匀,色泽鲜亮,晶莹剔透。
出米率高而且营养也不会丢失,口感会很好,值得注意的是,稻谷也不宜过度暴晒。稻谷晾晒一般以水气湿气干透,用牙象剥瓜仔那想轻咬能轻松脱壳,嚼一下米粒不出现胶稠粘牙为宜,如果过度暴晒,使谷粒短时间过度受热,水份过快丟失,质地变得过于松脆,在加工碾米时也会暴米粒多,碎米率高,出米粒低,同时还影响米粒均匀、外观成色和口感。
2、农村里的水田,为什么要晒田,对水稻有什么好处和弊端?
晒田,是水稻种植过程中一项比较重要的管理措施,通过人为调控稻田土壤的含水量、人为创造适度干旱的环境达到控孽、控旺、壮根、防病、改善土壤理化状态、缓解氮肥过量以及节水、节本、增产和提质的目的。总的来说,有条件的话,建议在水稻进入分蘖盛期之后进行1-2次的晒田过程,1、控孽、控旺。水稻种植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因为移栽基数过大造成的密度过大以及氮肥施用过量造成的水稻徒长、分蘖过于旺盛以及水稻叶色过于浓绿等不利的情况,
对于这几种情况,最好的解决方式就是晒田搭配喷施芸苔素内酯的方式来解决。特别是在水稻分蘖的盛期,如果田间茎数达到目标茎数的80%以上,还有继续分蘖的态势,就需要及时的排水、晒田,控制水稻分蘖的数量,减少无效分蘖的发生,2、壮根、抗倒伏。农作物的种植与其说是种植农作物,不如说是种根,因为农作物的长势、产量、品质、抗逆性等都与根系的生长状态密切相关。
根系越发达,农作物的长势越健壮、丰产能力越突出、抗逆性也越强,对于水稻来说也是如此,由于根系长期处在水淹、缺氧环境,对根系的生长会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通过晒田,排干田面的多余水分,让土壤缝隙中填充更多的空气,让根系也能“透透气”,对根系的生长非常的有好处,根系生长的好了,抗倒伏的能力也会增强。3、防病,
水稻很多的病害都与水有关系。田面淹水、田面空气含水量过高,都会造成病菌的繁殖和扩散,也会增加水稻患病的几率,通过晒田使田面处于一定期限的干燥状态、降低田面空气的含水量,对水稻的防病来说也有一定的优势。而且,通过晒田壮根,也能提高水稻的抗病能力,特别是对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这几种病害,晒田有明显的的辅助防治能力。
4、改善土壤理化状态,稻田由于长期的处于淹水、缺氧的环境,土壤的理化性质也相当的差。如果您在盛夏的季节抓一把稻田的稀泥,会闻到一股恶臭味,就是因为土壤中的秸秆、稻根以及其他的有机物腐败之后散发出的硫化氢等有毒气体,而且,这时候的土壤呈现稀泥、黏滑等状态,非常的不健康。通过晒田,排出有毒气体,散失多余的水分,能增加土壤颗粒间的间隙,对于改善土壤理化状态有比较好的效果,
5、缓解氮肥过量造成的不利影响。水稻种植过程中的氮肥过量,会出现较为明显的不良反应,比如说旺长、叶色浓绿、倒伏、贪青等,都是氮肥过量的表现,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氮肥用量过大,造成水稻体内的非水解性铵态氮的浓度过高。想要缓解这些不利的表现,就需要逐渐的降低非水解性铵态氮的含量,增加水稻体内的有机物积累强度,
通过晒田,控制根系对水分的吸收,消耗水稻体内多余的非水解性铵态氮,对于改善这些情况有非常明显的效果。也可以搭配喷施芸苔素、多效唑、矮壮素等来提高效果,6、节水、节本,水稻种植的成本越来越高,降低种植成本是重中之重,通过降低稻田的用水量,也能达到减少投资、减少投入、降低灌溉用水消耗量的目标,以此达到节水、节本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