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之名,有姓有名有字有号,各具要义。在古代,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取名,男子二十岁行成人礼后,取字,《礼记·檀弓上》,一般来名是长辈叫的,或者自己的谦称,字是别人对你的称呼,一般人不能直呼其名的,叫名字那比骂人还难听,孔颖达疏,“始生三月而加名年二十,有为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
1、中国古代名和字?
在古代,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取名,男子二十岁行成人礼后,取字,《礼记·檀弓上》:“幼名,冠字”。一般来说,名是长辈叫的,或者自己的谦称,字是别人对你的称呼,一般人不能直呼其名的,叫名字那比骂人还难听,孔颖达疏:“始生三月而加名年二十,有为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字,也是人的别名,也即“表字”。
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因为“名”是父亲取的,所以有避讳),故另取一个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德之字,”像曹操杀马超全家,马超也只能说“孟德杀我全家”,而不能说曹贼或者曹操。司马懿老婆直接喊司马懿,林则徐老婆直接叫“则徐”,这都是不对的,比较真实的应该是《走向共和》,里面称呼人都是“卓如”、“尉亭”、“少泉”、“香帅”、“杏孙”,而没有李鸿章、袁世凯、梁启超的叫,
2、中国人的姓名是如何起源和发展的?
中国人的姓与氏原本是两码事。还是早在商周时期,贵族中的女子称姓,而男子则称氏,“姓”字义从女从生,在以母系为中心的社会里,但知有母,不知有父。而母权中心解体后,恰恰适得其反,男子称姓,女子称氏,姓字制度的第一次突破,是在春秋战国以后。社会有了进步,不但贵族有姓氏,平民也有姓氏了,而且姓与氏分,姓氏的主要区别表现在两个方面:姓是族号,氏是姓的分支。
氏用来“明贵贱”,姓用来“别婚烟”,姓氏制的第二次突破,是姓氏逐渐合而为一,那已经是汉魏以后的事了。这之后,就一直沿袭至今,中国的姓有两种:一为单姓,一为复姓。太史公复姓司马,孔明复姓诸葛,欧阳修复姓欧阳,仅复姓一项就超过百家,加上单姓,为数接近千家,故有“千家万户”之说。常见姓笔划最简的为一画,如姓一,姓乙,
姓笔划最繁的是二十二画龚姓和二十九画郁姓。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指繁体字,上古之时,姓是宗族图腾的符号。有的以封地(国名)为姓;有的以官名为姓;有的以出生及定居地为姓,有的因避讳而改姓,后来,取姓变得随便起来。生在竹林中的,以竹为姓;因年纪大而坐车的,以车为姓,大家熟知的东方朔,父姓张,母姓田,因生时东方初明,就以东方为姓。
也有改姓的,有的因字形误差。姓刀的本来是姓刁的,姓余的后来是姓佘的;有的因音误,《水浒》中的晁盖本姓朝,有人有名无姓,便直截了当取“姓”为姓。《姓苑》上记载“其人本无姓氏,因即以姓为姓,今南海存此族。”“姓”本身原无大小之分,尊卑之别,后来姓以名人贵,就有尊卑了。为了表示不存尊卑褒贬,现在开会的名单以及座次的排列,一般以姓氏笔划为序,这是后人的一大创举,
3、很多人认为古人的名字好听,那么你认为中国古代历史上谁的名字最美?
古人之名,有姓有名有字有号,各具要义。男取阳刚,女居柔美,其理贯一,男贵弄璋,女贱弄瓦。古往今来好名字,自然不少,今略从文人作家捋取二三。比如:陈子昂,孟洁然,张九龄,卢照邻,王安石,李清照,元好问,谢道韫,张惠言等不一而举,而姓名相连取意最好的,马致远,(一1321后,今北京人〉字千里,元戏曲作家。
晚年归隐山林,寄情诗酒,所作杂剧,今知有《汉宫秋,岳阳楼,荐福碑,青衫泪,任风子,陈转高卧》等十五种。而最脍炙人口莫过天净沙,秋思》,枯籐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旧西下,断肠人远在天涯,景物萧瑟,意境苍凉,情景交融,被誉为秋思之祖,在当时,姓名香贯满梨园,万丛花中马神仙,名誉戏坛。光有好姓名并不能怎样,至关重要还是要有好的作品遗于世间,留于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