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在1943年-1944年的冬季大反攻中一路高歌,德军根本就没能组织像样的反抗。苏联在1943年-1944年的冬季攻势,是对苏联斯大林格勒战役和库尔斯克会战的巩固,这次反攻结束后,德国在战略上彻底崩盘,再也无力回天了,43年对于苏德双方来说是转折性的一年,苏军挫败了德军1942年的战略进攻并重创了德军,尽管在3月份曼施坦因在哈尔科夫附近重创了苏军的坦克部队,但是由于苏军强大的军工生产能力,其损失可以很快得到恢复,一旦其坦克部队恢复实力,苏军将再度发起全线的战略进攻。
1、如何评价苏联1943年-1944年的冬季大反攻?当时的战况怎么样?
苏联在1943年-1944年的冬季大反攻中一路高歌,德军根本就没能组织像样的反抗。这次大反攻是苏联军队收果实的一场反攻,苏军能够一路顺风顺水,主要是因为在之前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和库尔斯克会战中,德国军队主力已经被击垮,在这场反攻结束后,苏联军队收复了大量之前丢失的领土,德国军队在战场上不断溃退,苏德战场的主动权彻底被苏联掌握。
苏联的大反攻实际上从1943年2月就开始了,1943年2月2日,斯大林格勒战役最终以苏联的惨胜告终,德国的第6集团军被全歼,德军参战部队全面后撤,苏联军队开始了第一波的大反攻,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失败,直接导致了德国军队在战略上的崩盘,苏联红军依靠着数量优势,逐渐的掌握战场的主动权。为了能够改变颓势,德国南方集团军司令曼施坦因发动了哈尔科夫反击战,击败了贪功冒进的苏联西南集团军,重新将战争的天平拉平,
然而曼施坦因的成功只是短暂的,苏联军队很快就集合起来,双方在库尔斯克地区进行了一场大会战。库尔斯克会战是冬季大反攻的前戏,这场会战爆发的时候,德军无论是军队数量,还是装备数量,都已经远不如苏联,苏军人数是德军的两倍,火炮数量是德军的四倍,只有坦克的数量和德军差不多。此时的苏联已经装备了大量的T34坦克,德国装甲优势早就不复存在,数量相同的情况下,德国的普通坦克根本不是T34坦克的对手,
曼施坦因是一个军事天才,却无法扭转在装备和人员上的巨大差距。库尔斯克会战德军败得很彻底,刚刚交战不到一个月,德军就已经全线溃退,苏联军队通过这次胜利,再一次找回了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后的状态,库尔斯克会战之后,德国军队已经是惊弓之鸟,溃败的趋势不可阻挡,因此苏联的冬季攻击才能够这么顺利。苏联在1943年-1944年的冬季攻势,是对苏联斯大林格勒战役和库尔斯克会战的巩固,这次反攻结束后,德国在战略上彻底崩盘,再也无力回天了,
2、1943年对于苏德双方来说意味着什么?
1943年对于苏德双方来说是转折性的一年,苏军挫败了德军1942年的战略进攻并重创了德军,尽管在3月份曼施坦因在哈尔科夫附近重创了苏军的坦克部队,但是由于苏军强大的军工生产能力,其损失可以很快得到恢复,一旦其坦克部队恢复实力,苏军将再度发起全线的战略进攻。1943年的苏军已经不再满足于实施被动的防御,他们有能力也有实力投入到进攻中去,夺取战场的主动权,
1943年对于德国来说可以说是决定性的一年,也是生死攸关的一年,相比于1942年,1943年德国的战略态势出现了明显的恶化,德国不再是专心对付东线的苏军,其西线、南线都存在着被盟军入侵的威胁,为了阻止盟军开辟新的战线,德国不得不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去加强西线和南线的防御,不仅如此,由于东线德军刚刚经历了1942年的惨败,也迫切需要大量补充。
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德国不得不开始做全面的战争动员,德国的经济开始正式转入战时经济模式,从的战略上来看,由于盟军在英国本土集结了庞大的陆军和登陆舰艇,1943年德军不得不开始正视西线的防御工作,这意味着德军无法再像之前那样可以抽调西线德军去替换东线那些已经受损严重的部队,西线德军不再担负预备队的角色,而且需要新锐部队的增强,这必然导致东线德军的削弱;地中海的态势同样严重,德意联军只坚守在突尼斯这一孤立的桥头堡内,由于制空权和制海权的日益削弱,这个桥头堡终将难以守住,只是时间的长短罢了,德军必须开始为防范盟军登陆意大利或者法国南部又或者巴尔干半岛做提前的准备,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