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典型的就是虹口区的赤峰路、多伦路等原上海市区的东北角,现在基本处于应该叫“上海路”或者“连云港路”的位置,非常有趣。这个问题让上海图书馆的同志有些为难,我的主观臆测是,在有可能命名“安徽路”的地方,一直没有出现一条需要命名的马路,南北向的路常以中国的省名命名,如河南路、四川路、西藏路、福建路等。
1、城市的路名是怎样起的?你所在的城市都有一条路叫光明路吗?
城市的街道名和路名都是地名办取的。我参加过民政局的地名普查,地名一般根据当地的历史文化等元素来命名,比如我们这里古代曾为建宁郡将故有建宁东西路,也曾为南宁县故有南宁南北路,市中心因有麒麟雕塑,故有麒麟东,西,南,北路,原曲靖小市改名时申报到民政部的定的是麒麟区,申报时地名办打过电话征求过我的意见我说笔画太多不宜但那时已经报了来不及再取名了,
2、长春奇葩的城市,一条路好几个名字,为什么呢?老司机解答一下,为了显得路多么?
闲着没事干了,将长春的同一条路有两个名字,甚至几个名字整理下,给大家解解闷儿吧。生态大街——仙台大街——东盛大街——远达大街——北远达大街,这是长春人最吐槽的一条大街,一条街竟然用了5个名字!老长春人都把东盛大街叫东盛路,远达大街叫远达街。这两条路都是老街,仙台大街后来才有的。生态大街也是后建的,而且一直建到现在还在继续,
一条路五个名字,这么奇葩,也许就是因为它太长了吧,足足有41公里。可亚泰大街也不短啊,东风大街——普阳街——青年路——青年北路。东风大街是一汽最主要街道,原来至春城大街为止,再往前就没路了,是荒芜的野地,大约在八十年代才修建了普阳街将东风大街与青年路连接起来。花莲路——台北大街——铁北四路——东荣大路,
铁北四路原来很窄,后改造后拓宽,并与东荣大路连接。原来实际就是两条路,原来并没有莲花路和台北大街,是后来才有的。吉林大路和解放大路是历史就有的,以原来的南关大桥为界,打我儿时记事儿起路名就不同,而解放大路与景阳大路分界线是西解放立交桥。这座桥在1989年左右投入使用,没建桥之前,解放大路到此为止,直接与开运街横向交汇,是市区通往汽车厂必经之路,
后来修建西解放立交桥时解放大路延长,起名为景阳大路。皓月大路——西朝阳路——东朝阳大路,东、西朝阳路是老街,中间隔着东、西民主大街和宽阔的文化广场,这算同一条路有些匪夷所思。皓月大路是八十年代才有的,原来西朝阳路过了朝阳桥,基本没路了,被称为“桥外”,是荒芜的野地,没有什么民居了。现在的绿园区医院那时叫郊区医院,
现在的西部快速路和西环城路在八十年代初以前还都是属于城外,基本还是村落和田地。新竹路——青荫路——芙蓉路——嫩江路——青岛路,人民大街将嫩江路和青岛路隔开,实际也可以是同一条街,这是条老街。辽宁路——安达街——开运街,其实以站前广场为界,东侧的长白路,也可以看做与辽宁路是同一条街,如果这样,长白路往东延长还有广宁路、河东路类似的还有,北安路和西四马路,宽平大路和春城大街(同一条街,一个叫街一个叫路)。
3、城市里的路名都是怎么取的,为什么好多以省会为路名?
上海很多路名都是中国的地名,南北向的路常以中国的省名命名,如河南路、四川路、西藏路、福建路等。东西向的路常以中国的市名命名,福州路、南京路、北京路、延安路等,但也有少数例外,那是因为上海的路并不是笔笔直的,有的南北向的路会逐渐变成东西向的。上海路名由来上海的街道名称的命名,有如下几种来由:一、来自租界影响英租界开辟之初,路名随意而取,
1862年,英美租界合成公共租界,为整顿租界内路名各持所见。最后双方妥协,决定用中国省名和城市分别命名南北向和东西向的马路,1862年5月5日,英国领事麦华陀发布了《上海马路命名备忘录》,制定了凡南北走向的街道以各省的名称命名,东西走向的街道以城市名称命名的原则,第一批命名了19条马路,租界的执行官们为了纪念《南京条约》给他们带来的巨大利益,把派克弄命名为南京路,原来的领事馆路则被命名为中国首都的名字:北京路。